足底筋膜炎是什么病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的常见足部疾病,病因有过度使用、足弓异常、鞋子不合适等,症状包括足跟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诊断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佩戴支具)和药物治疗,预防需选择合适鞋子、控制活动量、纠正足弓异常
一、定义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是足底筋膜发生的无菌性炎症。足底筋膜是位于足底的一层结缔组织,起自跟骨结节,向前延伸至五个脚趾的基底,它对于维持足弓、缓冲行走和站立时的压力起着重要作用。当足底筋膜受到反复的拉伸、损伤等刺激时,就容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过度使用:长时间行走、跑步、站立等,尤其是在硬地面上活动,会使足底筋膜承受过多压力,容易引起损伤和炎症。例如,长跑运动员、经常久站的工作者(如服务员、教师等)患足底筋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从年龄角度看,成年人由于日常活动量较大,相比儿童更易因过度使用引发该疾病;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从事相关职业或有相应运动习惯的人群更易发病。
2.足弓异常:高弓足或扁平足者,足弓的结构异常会改变足底筋膜所受的应力分布,使得足底筋膜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发炎症。比如扁平足患者,其足弓较低平,足底筋膜在行走时需要承受更大的拉力,长期下来就容易出现炎症。
3.鞋子不合适:穿着鞋底过硬、过薄或鞋跟过高的鞋子,会影响足部的正常生物力学结构,增加足底筋膜的负担,从而诱发足底筋膜炎。例如,长期穿高跟鞋的女性,由于鞋跟过高改变了足部的受力情况,容易患上足底筋膜炎。
三、症状表现
1.疼痛:最典型的症状是足跟部疼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第一次着地行走时,疼痛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疼痛又会加重。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酸痛。
2.压痛:在足底靠近跟骨的部位通常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指按压时可感觉到疼痛点。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患者的行走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行走姿势可能会发生改变,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跛行。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的足部进行详细检查,包括观察足部外观、检查足底筋膜的紧张度、按压疼痛部位等,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足底筋膜炎。
2.影像学检查:一般首选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足底筋膜的厚度、有无炎性改变等情况;必要时也会进行X线检查,X线可以排除跟骨骨刺等其他可能导致足跟疼痛的疾病,但对于足底筋膜本身的细微病变显示不如超声敏感。
五、治疗与康复
1.非药物治疗
休息:减少足部的过度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让足底筋膜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例如,患者应避免进行长跑、长时间徒步等活动。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每天可热敷数次,每次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足底按摩,有助于放松足底筋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
拉伸运动:进行足底筋膜的拉伸练习,比如坐在椅子上,将患侧脚放在另一张椅子上,用手缓慢地将脚趾向身体方向拉,保持15-30秒,然后放松,重复多次。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拉伸,但儿童进行拉伸时要注意动作的轻柔,避免造成损伤;对于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拉伸的强度和幅度。
佩戴支具:可以使用足弓支撑垫来改善足弓的受力情况,减轻足底筋膜的压力。例如,选择带有合适足弓支撑的鞋垫,能够在行走和站立时为足弓提供良好的支撑,缓解足底筋膜炎的症状。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可以根据自身足部情况选择合适的支具,但儿童使用支具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足部发育阶段的产品。
2.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六、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鞋子:购买鞋底有良好缓冲和支撑、鞋跟高度适中的鞋子,以减少足底筋膜所受的压力。例如,选择专业的运动跑鞋,根据不同的运动类型和足部情况进行选择。
2.控制活动量:避免长时间连续进行高强度的足部活动,如长时间跑步、行走等。在进行运动或长时间站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不同年龄的人群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活动量,儿童要避免过度运动,老年人要注意适度活动。
3.纠正足弓异常:对于有高弓足或扁平足的人群,可以通过佩戴定制的足弓支撑矫形器等方法来纠正足弓异常,预防足底筋膜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