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有典型症状如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果酱样血便,还有伴随症状如精神萎靡、发热、休克表现,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特点,早产儿症状不典型,有既往肠套叠病史婴儿再发风险高需更关注。
一、典型症状
1.阵发性哭闹
多见于健康的肥胖婴儿,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出现规律的阵发性哭闹,每次发作持续10-20分钟,间隔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这是由于肠套叠时肠管痉挛引起疼痛所致,婴儿因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通过哭闹来体现不适。
对于年龄稍大能够表达的儿童,可能会表述为腹痛,但婴儿主要以阵发性哭闹为突出表现,且哭闹时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痛苦貌。
2.呕吐
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这是由于肠套叠导致肠道梗阻,肠内容物逆性反流引起。一般在哭闹发作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随着病情进展,呕吐情况会逐渐加重。
不同年龄段婴儿呕吐表现有差异,新生儿期肠套叠呕吐可能不典型,而较大婴儿呕吐相对较明显,能较清晰看到呕吐物的变化。
3.腹部包块
多在右上腹季肋下触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轻度压痛。这是因为套叠的肠管形成肿块,当肠套叠发生时,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在腹部可触摸到这种特征性包块。
对于较肥胖的婴儿,触摸包块时需要仔细、轻柔,避免用力不当加重婴儿不适;而对于较瘦的婴儿,包块可能更容易被触及,但也要注意手法的轻柔。
4.果酱样血便
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果酱样血便,这是由于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卷入,肠黏膜出血与肠黏液混合而成。这是肠套叠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但不是所有肠套叠患儿都会在早期出现果酱样血便,有些患儿可能在发病较晚时才出现。
对于出现血便的婴儿,要注意观察血便的性状、量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诊断和处理。
二、伴随症状
1.精神萎靡
随着病情发展,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表现,这是因为肠道梗阻、疼痛等因素导致患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加上不适症状的持续,会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
对于婴儿精神状态的观察很重要,家长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眼神、活动度等,若发现婴儿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
2.发热
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这是由于肠道梗阻后,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吸收毒素引起的吸收热。但如果病情严重,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情况,可能会出现高热。
在观察婴儿体温时,要注意与其他可能引起发热的原因相鉴别,如同时存在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对于出现发热的肠套叠患儿,要综合评估病情,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3.休克表现
病情严重时,患儿可出现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是因为肠套叠导致肠道血液循环障碍,大量体液丢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引起休克。
对于出现休克表现的患儿,情况危急,需立即进行抢救,家长要保持冷静,配合医生的救治工作。
三、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特点
1.婴儿期(<1岁)
婴儿期肠套叠起病较急,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但有时包块可能不易触及。由于婴儿不会准确表达,主要通过哭闹等行为来体现不适,家长需高度警惕。
例如,健康的2-10个月婴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持续一段时间后又缓解,随后再次哭闹,同时伴有呕吐等表现,要考虑肠套叠的可能。
2.幼儿期(1-3岁)
幼儿期患儿可能能够表达腹痛等症状,除了上述典型表现外,可能会诉说腹部疼痛,但表述可能不太准确。腹部包块相对较易触及,血便出现的时间可能相对婴儿期稍晚一些。
比如,3岁左右的儿童说肚子痛,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呕吐、是否有类似果酱样的大便等情况。
四、特殊情况提示
1.早产儿
早产儿发生肠套叠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阵发性哭闹可能不如足月儿明显,呕吐、血便等表现也可能不典型。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腹部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如精神萎靡、吃奶减少、腹胀等,要及时就医。
因为早产儿的肠道功能、应激反应等与足月儿不同,所以对于早产儿的肠套叠要更加警惕,早期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
2.有既往肠套叠病史的婴儿
曾经发生过肠套叠的婴儿再次发生肠套叠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要更加关注婴儿的日常表现,如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等情况。一旦出现类似肠套叠的表现,要比首次发病时更迅速地带婴儿就医,因为再次肠套叠可能病情进展更快。
家长要记录好既往肠套叠的发病情况等相关信息,在后续护理中加强对婴儿的观察,及时识别再次肠套叠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