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疱疹性病毒
疱疹性病毒是具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可感染人类致多种疾病,分单纯疱疹病毒(HSV-1致口唇等感染、HSV-2致生殖器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致水痘、成年后可激活致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多数隐性感染,免疫低下者等可致严重病,孕妇感染可致胎儿问题)、EB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相关);致病机制是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后核酸入细胞,复制组装释放并引起免疫反应;诊断方法有病毒学检查(核酸检测、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预防措施包括一般预防(注意卫生、增强免疫力、接种水痘疫苗等)和特殊人群预防(孕妇、新生儿相关防护)。
疱疹性病毒的分类及常见类型
单纯疱疹病毒(HSV)
HSV-1:主要引起口唇部位的疱疹,也可引起眼部、脑部等部位的感染。例如,约70%-90%的口唇疱疹由HSV-1引起,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吻等。儿童时期感染HSV-1较为常见,多通过与感染人群的日常接触感染,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复发。
HSV-2: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通过性接触传播,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孕妇感染HSV-2可能会在分娩时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疱疹,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多发生于儿童,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病毒感染人体后,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成年后,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引发带状疱疹,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成簇水疱,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巨细胞病毒(CMV)
多数人在儿童或成年早期感染巨细胞病毒,多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可引起严重的疾病,如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等。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还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引起流产、死胎或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出现智力低下、听力丧失等后遗症。
EB病毒(EBV)
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密切相关,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称为“接吻病”。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此外,EB病毒还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疱疹性病毒的致病机制
疱疹性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的包膜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内。在宿主细胞内,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然后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细胞。同时,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不同的疱疹性病毒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有所不同,例如,在带状疱疹中,机体对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激活免疫反应导致神经炎症和疼痛等症状。
疱疹性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
病毒学检查
核酸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疱疹性病毒的核酸,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毒分型。例如,检测脑脊液中的HSV-1或HSV-2核酸可帮助诊断疱疹性脑炎。
病毒培养:将病变部位的样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出病毒后进行鉴定,是诊断疱疹性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之一,但培养周期较长。
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疱疹性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提示既往感染或潜伏感染。例如,检测EB病毒的IgM和IgG抗体可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影像学检查
对于疱疹性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可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如疱疹性脑炎患者头颅MRI可显示颞叶、额叶等部位的异常信号。
疱疹性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一般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疱疹性病毒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如避免亲吻、共用餐具等。对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还可通过接种水痘疫苗来预防水痘的发生,接种疫苗后可显著降低水痘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应采取更严格的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疱疹性病毒感染源。
特殊人群预防
孕妇应避免接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因为孕妇感染这两种病毒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孕妇有接触史,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对于准备怀孕的女性,可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若为阴性,应注意预防感染。
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母亲患有生殖器疱疹的新生儿,应加强护理,避免接触疱疹性病毒感染源,出生后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感染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