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尿失禁是什么意思
张力性尿失禁是腹压增加时尿液不自主漏出的病症,分女性和男性,解剖结构、神经因素可致发病,有腹压增加漏尿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肌肉训练等,手术治疗用于非手术无效的中重度患者,孕妇、老年女性、男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张力性尿失禁是指在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喷嚏、大笑、运动等),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外口漏出的一种病症。它是女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也可见于部分男性。
二、发病机制
1.解剖结构因素
对于女性而言,尿道、膀胱颈部及盆底肌肉等解剖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张力性尿失禁。正常情况下,盆底肌肉和筋膜构成的支持结构维持着尿道的正常位置和闭合功能。当妊娠、分娩等因素导致盆底肌肉损伤、松弛,或者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尿道周围组织萎缩,都可能破坏这种支持结构,使得尿道在腹压增加时不能有效关闭,从而发生尿液漏出。
男性张力性尿失禁相对少见,多与前列腺手术等导致的尿道外括约肌损伤等因素有关。
2.神经因素
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出现异常也可能引发张力性尿失禁。例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使得对尿道括约肌的调控失衡,在腹压增加时无法及时关闭尿道而发生漏尿。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为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漏尿,比如咳嗽时尿液少量溢出,严重者可能在行走、跑步等日常活动中都出现漏尿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因长期漏尿导致会阴部皮肤潮湿、瘙痒、炎症等问题。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女性:妊娠、分娩是女性张力性尿失禁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发病率会逐渐升高。生育次数多、难产等情况会增加盆底肌肉损伤的风险,从而提高发病几率。
男性:多有前列腺相关手术史等情况,年龄增长也可能导致尿道周围组织功能减退,增加发病可能。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漏尿的发生情况,包括漏尿的诱发因素(如咳嗽、大笑等腹压增加的情况)、发生频率、漏尿量等,以及患者的生育史、手术史、泌尿系统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
进行盆腔检查等,评估盆底肌肉的张力、尿道及膀胱颈部的解剖结构等情况。例如,通过指压试验等初步判断尿道关闭功能等。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等检查用于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4.特殊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张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方法,通过测定尿道压力、膀胱压力等指标,评估尿道的功能状态以及膀胱和尿道之间的压力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膀胱尿道造影:可观察尿道和膀胱在腹压增加时的形态变化,辅助诊断张力性尿失禁。
五、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肉训练:也称为凯格尔运动。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秒以上,然后放松,重复进行。一般建议每天进行3-4组,每组10-15次。对于大多数患者,尤其是轻度张力性尿失禁患者,长期坚持盆底肌肉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规范盆底肌肉训练,约40%-60%的轻度张力性尿失禁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
生物反馈治疗:利用生物反馈仪器,将盆底肌肉活动的信息反馈给患者,帮助患者更准确地掌握盆底肌肉训练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生物反馈治疗可以与盆底肌肉训练结合使用,进一步增强疗效。
电刺激治疗:通过电极对盆底肌肉施加电刺激,促进盆底肌肉的收缩和恢复功能。适用于部分张力性尿失禁患者,尤其对于一些盆底肌肉损伤较严重但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能有一定帮助。
2.手术治疗
对于中重度张力性尿失禁患者,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耻骨后尿道悬吊术等。手术通过重建尿道周围的支持结构,恢复尿道的正常位置和关闭功能来治疗张力性尿失禁。不同的手术方式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应注意避免过度增加腹压的行为,同时可以开始进行简单的盆底肌肉训练,为产后恢复做准备。因为孕期盆底肌肉可能已经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适当的训练有助于减少产后张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2.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周围组织萎缩,更容易发生张力性尿失禁。老年女性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避免长期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因素。同时,定期进行盆底健康相关的检查,一旦出现漏尿等症状及时就医。
3.男性患者:尤其是有前列腺手术史的男性,术后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注意观察自身排尿情况,如出现漏尿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可能增加腹压的因素,保护尿道周围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