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怎么检查
骨密度检查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金标准,测特定部位骨密度,用T值判断情况,适多数人,高危人群定期检)和定量超声(用于跟骨等,简便无辐射,准度稍差,特殊人群补充检);实验室检查有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助排其他骨病,不同人群值异,有相关症状时检)及骨代谢标志物(分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助评估骨转换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初步筛查,骨量丢超30%才显改变,疑骨折时用)、CT(复杂部位,显骨结构,有辐射,不常规)、MRI(少用,对骨髓水肿等及骨折新旧有优势,特殊情况用)。
一、骨密度检查
1.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它通过测量特定部位(如腰椎、髋部、股骨颈、桡骨/尺骨远端等)的骨密度来评估骨骼状况。骨密度值通常用T值表示,T值=(测定值-同性别健康成年人骨峰值)/同性别健康成年人骨密度标准差。T值≥-1为正常;-2.5<-1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伴有脆性骨折则为严重骨质疏松。该检查适用于大多数人群,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进行,对于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如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长期低钙饮食、吸烟、过量饮酒等)的人群应定期检测。
2.定量超声(QUS):主要用于跟骨等部位的检测,操作简便、无辐射。通过测量超声传导速度和振幅衰减来反映骨密度和骨强度,但准确性相对DXA稍差。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DXA检查(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的人群可作为补充检查,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中也有一定应用,但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生理状态对结果的影响。
二、实验室检查
1.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一般情况下,骨质疏松患者的血钙、血磷水平正常,但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者,碱性磷酸酶常明显升高。血钙、血磷的检测有助于排除其他代谢性骨病,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例如成年人血钙正常范围一般在2.1-2.6mmol/L,血磷正常范围在0.9-1.3mmol/L,碱性磷酸酶男性在40-150U/L,女性在35-100U/L等。对于有相关症状的人群需要检测,如出现骨痛、骨折等情况时。
2.骨代谢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如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等。骨形成标志物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在骨形成增加时升高,例如绝经后骨质疏松早期骨形成增加,骨形成标志物可升高。不同人群的正常参考值不同,BALP男性约为10-30μg/L,女性约为10-25μg/L;PICP男性约为120-490μg/L,女性约为100-390μg/L等。对于评估骨转换率、判断骨质疏松的类型和病情进展有一定意义,尤其是在监测治疗效果方面。
骨吸收标志物:如尿脱氧吡啶酚(UD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S-CTX)等。骨吸收标志物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在骨吸收增加时升高,例如骨质疏松患者骨吸收增强,骨吸收标志物可升高。UDP的正常参考值因检测方法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尿中UDP排出量男性约为2.5-7.5μmol/mmol肌酐,女性约为2.0-6.0μmol/mmol肌酐;S-CTX正常参考值男性约为0.1-0.4ng/ml,女性约为0.1-0.5ng/ml等。通过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可以了解骨转换的动态变化,为骨质疏松的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用于骨质疏松的初步筛查,但早期骨质疏松在X线片上往往无明显表现,当骨量丢失超过30%时,X线片才能发现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等改变。常用于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如脊柱、长骨等部位,对于怀疑有骨折的患者可明确骨折情况。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正常骨骼X线表现不同,例如老年人脊柱X线可能出现椎体变扁、双凹变形等骨质疏松相关表现。对于有骨折风险或怀疑骨骼病变的人群可进行X线检查。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骼病变,如脊柱、骨盆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结构,对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等有一定价值。但CT检查有辐射,一般不作为骨质疏松的常规检查,在需要更详细了解骨骼内部结构时才考虑使用,尤其适用于对X线检查结果不明确或需要精确评估骨骼病变的人群。
3.磁共振成像(MRI):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应用相对较少,但对于早期发现骨髓水肿等骨质疏松相关的软组织改变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判断椎体骨折的新旧程度方面有一定价值,新骨折在MRI上表现为T2加权像高信号等。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骨质疏松患者,如怀疑有骨髓病变等情况时可考虑进行MRI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