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骨质疏松怎么治
严重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基础治疗有营养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运动疗法(负重运动、力量训练);药物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手术适用于脆性骨折保守无效者;老年、绝经后女性、儿童及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基础治疗
1.营养补充
钙剂:充足的钙摄入对于维持骨健康至关重要。成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1000-1200mg。通过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补充钙,也可适当补充钙剂。例如,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ml牛奶约含104mg钙,日常应保证足够的奶类摄入。
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成年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IU/d,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剂量。可通过晒太阳(每日适当晒太阳10-15分钟,注意避免暴晒)以及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来补充,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D制剂。
2.运动疗法
负重运动:适合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负重运动包括步行、慢跑等。步行是较为安全且容易实施的运动方式,每日可进行30分钟左右的步行,能增加骨密度,改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慢跑相对强度稍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15-2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避免跌倒等意外情况。运动时要考虑年龄因素,老年人可能需要更缓慢、平稳的运动节奏;同时要关注病史,如果有骨关节疾病等病史,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如抗阻运动等也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可以借助弹力带等简单器械进行上肢、下肢的抗阻训练,每周进行2-3次,每次选择3-5个动作,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8-12次。力量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等不良事件,尤其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且骨密度极低的患者,更要谨慎操作。
二、药物治疗
1.抗骨质疏松药物分类及作用
双膦酸盐类: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减少骨吸收,是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之一。例如阿仑膦酸钠等,可有效降低骨折风险,适用于大多数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但对于有食管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引起食管刺激等不良反应。
降钙素类:包括降钙素注射液和降钙素鼻喷剂等,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痛,对于伴有骨痛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较为适用。但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需要评估过敏风险后使用。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等,主要用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通过对雌激素受体的作用,减少骨吸收。但有静脉血栓病史的女性不适合使用此类药物。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等属于此类药物,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量,但价格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使用禁忌证,如曾有骨恶性肿瘤病史等患者不宜使用。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脆性骨折且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日常生活和肢体功能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椎体压缩骨折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和患者活动能力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进行椎体成形术等手术。但手术治疗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心肺功能、骨密度整体情况等,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谨慎权衡手术获益与风险。
手术前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老年患者手术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同时要关注病史中是否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情况,这些都会影响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跌倒风险。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下降,跌倒后更容易发生骨折。居住环境应进行安全改造,如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平坦等。在进行运动等活动时要有人陪伴,避免单独行动。同时,老年患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影响药物代谢。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常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外,要关注激素替代相关问题,但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需严格评估患者的乳腺、子宫等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同时,绝经后女性在运动方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等,可更多选择一些对关节冲击较小的运动,如游泳等。
3.儿童及青少年严重骨质疏松
儿童及青少年严重骨质疏松相对较为罕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治疗时除了营养补充、运动等基础治疗外,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在药物使用上要非常谨慎,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正常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定期监测骨密度等情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