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膀胱腺癌
膀胱腺癌是少见的膀胱恶性上皮性肿瘤,起源于膀胱黏膜腺上皮细胞,多发生于膀胱三角区和顶部。其病因与长期慢性刺激、膀胱外翻、血吸虫感染、遗传因素等有关。症状有血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等。诊断依靠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MRI)以及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治疗以手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为主,还包括化疗和放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基础疾病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老年人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监测慢性病,儿童要避免影响生长发育的治疗,孕妇要权衡利弊、避免辐射检查,有基础疾病者需多科室会诊、监测病情变化及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一、膀胱腺癌的定义
膀胱腺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恶性上皮性肿瘤,占膀胱上皮性肿瘤的比例较低。它起源于膀胱黏膜的腺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膀胱的任何部位,但以膀胱三角区和膀胱顶部较为常见。
二、膀胱腺癌的病因
1.长期慢性刺激:膀胱黏膜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结石、留置导尿管等刺激,可能导致腺上皮化生,进而发展为腺癌。例如,腺性膀胱炎患者发生膀胱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2.膀胱外翻: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外翻的膀胱黏膜长期暴露于外界环境,受到各种刺激,发生腺癌的几率明显增加。
3.血吸虫感染:在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血吸虫卵沉积在膀胱壁,可引起慢性炎症和组织增生,增加膀胱腺癌的发病风险。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患泌尿系统肿瘤的人,其患膀胱腺癌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升高。
三、膀胱腺癌的症状
1.血尿:这是膀胱腺癌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血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
2.尿频、尿急、尿痛:肿瘤刺激膀胱黏膜,可引起尿路刺激症状,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时可能伴有疼痛。
3.排尿困难:当肿瘤较大或阻塞尿道内口时,可导致排尿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尿潴留。
4.下腹部疼痛:随着肿瘤的生长,可侵犯周围组织和神经,引起下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或腰骶部。
四、膀胱腺癌的诊断
1.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尿常规可发现血尿、白细胞等异常;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查找癌细胞,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初步观察膀胱内有无占位性病变,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壁的增厚情况、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分期。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肌肉、血管等结构有重要价值。
3.膀胱镜检查及活检:这是诊断膀胱腺癌的金标准。通过膀胱镜可以直接观察膀胱内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五、膀胱腺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适用于表浅的膀胱腺癌,可通过尿道插入电切镜,将肿瘤切除。
膀胱部分切除术:对于局限于膀胱壁某一部位的肿瘤,可切除部分膀胱组织。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腺癌的主要方法,切除范围包括膀胱、前列腺(男性)或子宫、附件(女性)以及周围的淋巴结。
2.化疗:可分为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吉西他滨等。
3.放疗:对于无法进行手术或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放疗可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手术耐受性可能较低。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姑息性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这些疾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儿童:儿童患膀胱腺癌极为罕见。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发育的影响,术后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3.孕妇:孕妇患膀胱腺癌的情况非常少见。在诊断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辐射的检查方法,如CT等。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如果处于妊娠早期,可能需要权衡继续妊娠和治疗肿瘤的利弊;如果处于妊娠晚期,可在分娩后再进行积极的治疗。
4.有基础疾病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肝肾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膀胱腺癌前需要请相关科室医生进行会诊,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治疗膀胱腺癌而加重基础疾病。同时,一些治疗方法和药物可能与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存在相互作用,需要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