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从褥疮的预防和护理两方面展开。预防包括体位调整(不同人群注意事项不同)、皮肤清洁与保湿(不同人群选择合适产品)、营养支持(不同人群保证均衡易消化等营养摄入);护理分为轻度褥疮护理(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温和护理措施)和中度及重度褥疮护理(需就医清创换药等,不同人群有不同护理要点)。
一、褥疮的预防
1.体位调整
对于一般人群:定时更换体位是预防褥疮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间隔时间。例如,对于长期卧床患者,使用气垫床或泡沫防护垫等辅助器具,能有效降低骨隆突处的压力。通过改变身体受压部位,减少局部持续受压时间,因为持续压力会阻碍皮肤的血液循环,是导致褥疮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更需注意体位调整。在翻身时要动作轻柔,避免拖拽等操作,防止擦伤皮肤。可以使用专门的翻身辅助工具,确保翻身过程平稳,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性损伤。同时,老年人如果伴有血液循环不佳的情况,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更要密切关注皮肤状况,增加翻身频率。
对于儿童:儿科患者如果因疾病需要长时间卧床,同样要注意体位调整。由于儿童皮肤娇嫩,选择合适的体位支撑非常重要,如使用适合儿童体型的体位垫,保证身体各部位受力均匀。
2.皮肤清洁与保湿
一般人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拭皮肤,尤其是容易出汗和受压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臀部等。擦拭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对于皮肤干燥的人群,可使用无刺激性的保湿霜进行涂抹,保持皮肤的湿润度,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降低褥疮发生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更易干燥,在清洁皮肤后,选择温和的保湿产品,如含有天然油脂成分的保湿霜,涂抹时要均匀,重点涂抹容易干燥的部位。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防止破坏皮肤的酸碱平衡。
儿童:儿童皮肤新陈代谢快,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清洁产品,清洁后及时涂抹儿童专用保湿霜,注意保湿霜的成分要适合儿童皮肤,无过敏风险。
3.营养支持
一般人群:均衡的饮食对于预防褥疮至关重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蛋白质是细胞修复和维持皮肤健康的重要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和修复。例如,每天保证摄入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如1-1.5克/千克体重的蛋白质摄入量,能为皮肤的正常代谢提供物质基础。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问题,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可以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腹压增加,可能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同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确保足够的营养供应以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较高。要保证儿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于挑食的儿童,家长可以通过制作多样化的食物,增加食物的吸引力,确保儿童获得均衡营养,以支持皮肤的健康发育,降低褥疮发生可能。
二、褥疮的护理
1.轻度褥疮护理
一般人群:当发现轻度褥疮(皮肤发红但未破溃)时,首先要继续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受压。可以使用红外线灯进行局部照射,每次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每天1-2次,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皮肤发红情况。同时,密切观察皮肤变化,若发红情况加重或出现破溃趋势,要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轻度褥疮护理时,除了上述措施外,要更加关注皮肤的细微变化。在使用红外线灯照射时,要注意控制距离和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可以在皮肤发红部位使用专门的褥疮防护贴,起到隔离和保护作用。
儿童:儿童轻度褥疮护理要更加谨慎。选择温和的护理方法,如局部涂抹儿童专用的具有促进皮肤修复作用的护理膏,同时严格避免局部受压,可使用特殊的儿童体位垫来保证局部不受压。密切观察儿童局部皮肤反应,因为儿童皮肤敏感性高,任何小的变化都要及时处理。
2.中度及重度褥疮护理
一般人群:对于中度(皮肤出现水疱、浅表溃疡)及重度(深部溃疡、涉及肌肉骨骼等)褥疮,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清创处理,去除坏死组织,然后使用合适的敷料进行包扎。例如,使用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等,这些敷料具有吸收渗液、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创面感染,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伤口愈合能力差,在中度及重度褥疮护理时,除了遵循上述医疗处理外,要加强全身营养支持。可以通过口服或肠内营养制剂等方式保证老年人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创面愈合。同时,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创面感染迹象,如出现发热、创面脓性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儿童:儿科中度及重度褥疮护理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和创面的特殊护理。选择儿童适用的无菌敷料,在处理创面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儿童的疼痛和恐惧。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合理调整营养支持方案,确保儿童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促进创面愈合,并且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