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椎间盘膨出
腰椎间盘膨出是椎间盘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局限性隆起的常见病变,随年龄增长、损伤、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等因素发病,有腰部及下肢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期可锻炼,预防需保持正确姿势、避免腰部损伤、加强腰部锻炼。
一、定义
腰椎间盘膨出是腰椎间盘病变的一种常见类型,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破裂,但表层完整,髓核因压力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它是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相较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膨出时髓核突出程度相对较轻。
二、解剖基础
腰椎由多个椎体构成,椎体之间的椎间盘起到缓冲震荡、稳定脊柱的作用。椎间盘由外周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组成。正常情况下,纤维环完整包裹髓核,维持椎间盘的正常位置和形态。
三、发病原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的退变是导致腰椎间盘膨出的重要原因。一般在30岁以后,椎间盘的水分开始逐渐减少,纤维环的韧性也随之下降,更容易出现膨出等病变。例如,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椎间盘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二)损伤因素
长期反复的腰部损伤是常见诱因。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频繁受到挤压、扭转等应力;或者急性腰部损伤后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都可能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引发腰椎间盘膨出。例如,建筑工人由于经常需要弯腰搬举重物,其腰椎间盘膨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发病风险。长时间伏案工作、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等,会使腰部肌肉力量减弱,脊柱的稳定性下降,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衡,容易导致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膨出。比如,现代办公室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腰椎间盘膨出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四)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导致椎间盘的结构发育异常,相对更容易出现腰椎间盘膨出。虽然遗传因素在发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临床表现
(一)腰部症状
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疼痛可呈隐痛、酸痛或胀痛等。疼痛在劳累后往往会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例如,长时间行走或久坐后腰部疼痛明显,而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减轻。
(二)下肢症状
如果膨出的椎间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可能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疼痛可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部,麻木的部位通常与疼痛区域相对应。不同的神经根受压会导致不同部位的放射痛和麻木,比如腰4-5椎间盘膨出可能会压迫腰5神经根,引起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的放射痛和麻木。
(三)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活动受限,表现为弯腰、转身等动作不灵活。这是由于腰部疼痛和肌肉痉挛等因素导致的。
五、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腰部体格检查,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神经根受压,加强试验可进一步辅助判断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例如,患者仰卧,双腿伸直,被动抬高患侧下肢,若抬高到一定角度(一般小于70°)时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则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腰椎间盘膨出时,可能会出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表现,但X线对于椎间盘本身的显示不如CT和MRI清晰。
2.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间盘膨出的情况,可清晰看到椎间盘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的影像,有助于明确膨出的部位和程度。
3.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膨出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它可以从多个层面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的形态、髓核的位置以及对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情况,是目前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之一。
六、治疗与康复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一般需要卧床2-3周,这样可以减轻椎间盘所受的压力,缓解疼痛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基本一致,但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关注卧床期间的皮肤护理等问题,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2.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热敷等。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热敷能够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但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加重病情。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首先采用按摩等治疗方法,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3.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症状,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例如,对于成年患者,可以短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减轻炎症和疼痛,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康复锻炼
在症状缓解期,患者可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动作,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稳定腰椎,预防病情复发。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锻炼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适当增加锻炼强度和难度,老年人则要选择相对温和的锻炼方式,逐渐增加活动量。
七、预防措施
(一)保持正确姿势
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坐姿要保持腰部挺直,座椅高度适中,使膝关节与髋关节处于同一水平;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伐适中。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注意保持正确姿势,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更要注重正确姿势的养成,防止腰椎过早出现退变。
(二)避免腰部损伤
避免腰部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弯腰、负重等。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要注意正确的劳作姿势,佩戴合适的腰部防护装备。在进行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防止腰部急性损伤。
(三)加强腰部锻炼
平时要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如进行游泳、瑜伽等运动,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椎的稳定性。不同年龄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老年人可选择太极拳等相对舒缓的运动,年轻人则可以选择一些强度适中的有氧运动结合腰部力量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