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病因
骨质疏松的发生受骨代谢相关因素、激素水平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疾病与药物因素影响。骨代谢中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钙磷代谢异常可致骨质疏松;雌激素对女性、雄激素对男性骨量维持重要,其水平变化影响骨代谢;饮食中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运动缺乏,吸烟饮酒均与骨质疏松相关;内分泌、胃肠、风湿性疾病及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也会引发骨质疏松。
一、骨代谢相关因素
1.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
正常情况下,骨吸收和骨形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维持骨的健康。当骨吸收过程相对增强,而骨形成过程相对减弱时,就容易引发骨质疏松。例如,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过度,破骨细胞能够分解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等成分,使骨钙释放到血液中;而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相对不足,成骨细胞不能有效地合成新的骨基质并矿化,导致骨量逐渐丢失。这种失衡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失衡往往会逐渐加剧,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逐渐降低,而破骨细胞的活性可能相对升高。在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进一步影响骨代谢的平衡,雌激素对成骨细胞有刺激作用,同时对破骨细胞有抑制作用,雌激素缺乏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更为明显,从而加速骨吸收,导致骨量快速丢失。
2.钙磷代谢异常
钙是骨组织的主要成分之一,正常的钙代谢对于维持骨量至关重要。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长期挑食、素食者如果没有合理补充钙剂,就容易出现钙摄入不足。肠道对钙的吸收效率也会影响骨钙的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逐渐下降,老年人肠道钙吸收功能减退,使得钙的摄入难以有效转化为骨组织中的钙。磷也是骨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磷代谢异常也会影响骨的健康。肾脏在钙磷代谢中起着调节作用,肾功能不全时,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以及钙磷的重吸收等过程,进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的矿化过程,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二、激素水平因素
1.雌激素
对于女性来说,雌激素对维持骨量起着关键作用。在女性生育期,雌激素水平相对稳定,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维持骨的正常代谢和骨量。而在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急剧减少,这会使骨吸收加速,骨形成相对不足,导致骨量丢失加快,是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发的重要原因。例如,有研究表明,绝经后女性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骨量每年可能以一定比例丢失,一般在绝经后的前几年骨量丢失速度较快。
2.雄激素
雄激素对男性骨量的维持也有重要作用。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会逐渐下降,雄激素缺乏会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导致骨形成减少,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雄激素水平下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通常在40岁以后开始缓慢下降,所以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相对女性来说可能稍晚一些,但同样不可忽视。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
钙摄入不足:如前面所述,长期饮食中钙含量低,例如日常饮食中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过少,会导致机体钙储备不足,影响骨的矿化。例如一些儿童如果长期不爱喝牛奶,钙摄入不足,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而成年人长期钙摄入不足则容易在日后出现骨质疏松。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是现代人由于户外活动减少、防晒措施过度等原因,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例如长期室内工作者、老年人户外活动少,如果没有合理补充维生素D,就会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骨代谢。
蛋白质摄入异常:蛋白质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对维持骨健康有益。但是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会增加尿钙的排泄,而长期低蛋白饮食则会影响骨基质的合成。例如一些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会出现骨量丢失。
2.运动因素
适当的运动可以通过机械应力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缺乏运动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缺乏运动刺激,骨量丢失速度会明显加快;而经常进行负重运动的人群,如跑步、跳绳等,能够增加骨密度。儿童时期缺乏运动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骨量储备不足,为成年后骨质疏松埋下隐患。
3.吸烟与饮酒因素
吸烟:吸烟会影响骨代谢,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还会影响雌激素的分泌(对于女性),从而导致骨量丢失。长期吸烟的人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的人。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干扰骨代谢的多个环节。酒精会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和肠道对钙的吸收,还会导致性腺功能减退,影响性激素水平,进而影响骨量。例如长期酗酒的人,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四、疾病与药物因素
1.疾病因素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速骨转换,使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导致骨量丢失。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高血糖环境会影响骨代谢,一方面影响成骨细胞功能,另一方面促进破骨细胞活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胃肠道疾病:一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间接导致骨质疏松。例如炎性肠病患者,由于肠道炎症影响了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下来会导致骨代谢异常。
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炎症过程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2.药物因素
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导致医源性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生成和活性,还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以及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等,从而导致骨量丢失。例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
抗癫痫药物:某些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