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的穴位有什么
坐骨神经痛可通过穴位相关疗法缓解,腰部穴位有肾俞、大肠俞,臀部及下肢穴位有环跳、委中、阳陵泉等,按摩时要注意手法、顺序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针灸选穴与按摩相似,操作及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坐骨神经痛常用穴位及相关原理
(一)腰部穴位
1.肾俞穴
位置: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原理:从循证医学角度,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坐骨神经痛与肾虚筋骨失养等因素相关,肾俞穴是肾脏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通过调节肾脏功能,从整体上对身体气血、筋骨等进行调整,有研究表明刺激肾俞穴可改善腰部及下肢的气血运行,缓解因肾虚导致的坐骨神经痛相关症状。其对腰部肌肉的气血运行有调节作用,可减轻腰部肌肉紧张等情况,而腰部肌肉紧张往往是引发坐骨神经痛的一个因素。
2.大肠俞穴
位置: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原理:中医理论中,大肠与人体的气血传导等相关,坐骨神经痛可能涉及到经络气血不通畅,大肠俞穴是大肠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刺激该穴位有助于调节大肠经的气血,促进腰部及下肢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缓解坐骨神经痛。现代医学研究从神经调节角度推测,刺激大肠俞穴可能对腰部神经的传导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改善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气血供应等情况,进而减轻疼痛等症状。
(二)臀部及下肢穴位
1.环跳穴
位置:位于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原理:环跳穴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穴位之一,从中医经络理论来讲,它是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坐骨神经痛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经络不通有关。刺激环跳穴能够疏通经络气血,使气血顺畅地到达下肢,缓解坐骨神经所经过区域的气血阻滞情况。大量临床研究及实践验证了刺激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神经周围的营养状态和神经传导功能,从而减轻疼痛、麻木等症状。
2.委中穴
位置: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原理: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膀胱经气血汇聚的部位。坐骨神经痛时,下肢气血不通畅,刺激委中穴可以疏通膀胱经的气血,进而对坐骨神经相关的经络气血进行调节。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刺激委中穴可能对神经末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的水肿等情况,从而缓解坐骨神经痛引起的下肢疼痛、不适等症状。
3.阳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原理: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也是八会穴之筋会。坐骨神经痛涉及到经络中筋脉的问题,刺激阳陵泉穴可以调节筋脉的气血,疏通胆经的经络之气。它对于缓解下肢的疼痛、拘挛等症状有一定作用,通过调节经络气血,使筋脉得到濡养,改善坐骨神经痛导致的下肢活动受限等情况,有临床研究显示刺激阳陵泉穴能有效改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下肢功能状态和疼痛程度。
二、穴位按摩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按摩操作要点
1.手法
以揉法为例,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上进行轻柔的旋转揉动,对于肾俞、大肠俞等腰部穴位,可采用掌揉法,手掌紧贴皮肤,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做环形有节律的摆动,频率一般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左右;对于环跳、委中、阳陵泉等下肢穴位,揉法时可以用手指指腹进行,力度以穴位产生酸、麻、胀等得气感为宜,但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一般每次每个穴位揉动1-3分钟。
2.操作顺序
一般先从腰部穴位开始,如先揉肾俞穴、大肠俞穴,每个穴位操作1-2分钟,然后再操作臀部及下肢穴位,依次为环跳穴、委中穴、阳陵泉穴等,每个穴位操作时间可根据情况调整,整个按摩过程可持续10-15分钟左右,每天可进行1-2次。
(二)注意事项
1.一般人群
按摩时要注意环境舒适,温度适宜,避免患者着凉。按摩力度要适中,避免过于用力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如果在按摩过程中患者出现疼痛加剧、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及时就医。
2.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的骨质相对疏松,皮肤也比较薄嫩,在按摩时手法要更轻柔,避免因力度过大导致骨折或皮肤损伤等情况。同时,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按摩时间不宜过长,每次按摩时间可适当缩短至5-10分钟左右。
孕妇: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一般不建议进行按摩,尤其是环跳穴等靠近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因为刺激这些穴位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等情况,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体质虚弱者:体质虚弱者在按摩时要密切观察反应,手法宜轻,避免过度刺激导致身体不适加重。如果在按摩后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休息片刻,如症状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三、穴位针灸治疗相关情况
(一)针灸选穴原则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选穴基本与按摩选穴有相似之处,常选取上述的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等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选穴,若患者伴有寒湿之象,可加用命门穴等温阳散寒的穴位;若有湿热表现,可加用阴陵泉等清热利湿的穴位。
(二)针灸操作及注意事项
1.针灸操作
医生会根据穴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对于腰部穴位如肾俞、大肠俞,一般采用直刺或斜刺的方法,进针深度根据患者的体质、胖瘦等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在1-1.5寸左右;对于环跳穴,进针深度相对较深,一般在2-3寸左右,针刺时要注意避开血管等重要组织;委中穴等下肢穴位进针深度一般在0.5-1寸左右。针刺得气后,根据病情采用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等手法。
2.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针灸后要注意休息,避免立即吹风、受凉。针刺部位如果有少量出血,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按压片刻即可。但如果出血较多或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坐骨神经痛相对较少见,若有特殊情况需要针灸治疗,要选择非常轻柔的针刺手法,进针深度要极浅,且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其因恐惧而不配合,增加操作难度和风险。
有出血倾向者:如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患者,针灸时容易引起出血不止,一般不建议进行针灸治疗,若必须进行,要密切观察针刺部位的出血情况,并做好相应的止血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