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尿石症
小儿尿石症是儿童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病因包括局部因素(尿路感染、尿路梗阻、尿路异物)和全身因素(代谢、饮食、遗传),不同部位结石表现不同,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多饮水、调节饮食、药物)和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取石),预防要从生活方式(充足饮水、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疾病防控(预防感染、干预畸形)入手
一、定义
小儿尿石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结石的疾病,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局部因素
1.尿路感染:细菌、脓块、坏死组织等可成为核心,使尿液中晶体附着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大肠杆菌感染后,细菌及其产物可促进结石形成。
2.尿路梗阻: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后尿道瓣膜等,可导致尿液潴留,晶体物质易沉积形成结石,长期梗阻还会引起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等。
3.尿路异物:如尿道内插入的导管等异物,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促使结石形成。
(二)全身因素
1.代谢因素
高钙尿症:是小儿尿石症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可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特发性高钙尿症等情况。例如特发性高钙尿症患儿,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尿钙排泄增加,易形成钙盐结石。
高草酸尿症:可见于先天性草酸代谢异常疾病,如原发性高草酸尿症,也可因肠道疾病导致草酸吸收过多,如小肠切除术后等,尿中草酸含量增高,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
高尿酸尿症:常见于尿酸代谢异常疾病,如Lesch-Nyhan综合征,或因患儿食用高嘌呤食物过多等,尿中尿酸排出增加,在酸性尿中易形成尿酸结石。
2.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糖、高动物蛋白、高盐饮食的儿童,尿中钙、草酸、尿酸等排泄增加,易增加尿石症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肉类的儿童,体内嘌呤代谢增加,尿酸生成增多,尿尿酸水平升高。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小儿尿石症,如胱氨酸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肾小管对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重吸收障碍,导致尿中胱氨酸浓度升高,易形成胱氨酸结石。
三、临床表现
(一)不同部位结石的表现
1.肾结石:患儿可出现腰部或上腹部疼痛,疼痛可呈绞痛性质,可向会阴部放射,同时可伴有血尿,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部分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结石引起尿路梗阻,可出现肾积水,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2.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为肾绞痛,疼痛剧烈,沿输尿管走行方向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及会阴部,同时可伴有血尿、恶心、呕吐等症状,患儿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
3.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流中断,改变体位后可继续排尿,同时可伴有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婴幼儿可表现为哭闹不安,用手牵拉阴茎。
4.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线变细、滴沥,甚至急性尿潴留,同时可伴有会阴部疼痛,阴茎部尿道结石可在阴茎表面触及硬结。
(二)年龄差异表现
婴幼儿尿石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多以哭闹、发热、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容易被忽视;年长儿则可表述疼痛等症状,与成人尿石症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在症状描述和病情判断上需结合儿童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四、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如合并感染,尿中白细胞增多,可见脓细胞;如为草酸钙结石,尿中可找到草酸钙结晶;如为尿酸结石,尿中可找到尿酸结晶等。
2.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钙、血磷、血镁、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等,可了解患儿的代谢状况,如高钙尿症患儿血钙可升高,高尿酸尿症患儿血尿酸可升高。
3.24小时尿钙、尿草酸、尿尿酸等测定:有助于了解患儿的代谢情况,对尿石症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24小时尿钙测定可明确是否存在高钙尿症。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小儿尿石症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还能了解肾脏大小、形态、肾积水程度等情况,具有无创伤、简便等优点。
2.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发现90%左右的阳性结石(如草酸钙、磷酸钙等结石),能显示结石的大小、数量和部位,但对于阴性结石(如尿酸结石)则不能显示;静脉肾盂造影可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肾盂肾盏形态及结石对尿路的影响等情况。
3.CT检查:对于X线不显影的尿酸结石等可清晰显示,能更准确地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但由于CT有一定辐射,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治疗原则
(一)保守治疗
1.多饮水: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促进小结石的排出。一般要求患儿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ml以上,婴幼儿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
2.调节饮食: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如为草酸钙结石,应避免食用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坚果等;如为尿酸结石,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宜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如为胱氨酸结石,应低蛋白饮食等。
3.药物治疗:根据结石成分可选用相应药物。如尿酸结石可口服枸橼酸氢钾钠等药物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溶解;对于感染性结石,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且避免低龄儿童不恰当用药。
(二)手术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等,但对于小儿患者需谨慎,要考虑患儿的耐受情况等。
2.手术取石:对于结石较大、保守治疗无效、合并严重尿路梗阻等情况的患儿,可考虑手术取石,如肾盂切开取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等综合判断。
六、预防
(一)生活方式方面
1.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养成孩子多饮水的习惯,尤其是在夏季、运动后等水分流失较多时,更要注意补充水分,维持尿液稀释状态。
2.合理饮食:均衡膳食,避免孩子长期食用高糖、高动物蛋白、高盐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3.适当运动:鼓励孩子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如跑步、跳绳等,有助于尿液流动,减少晶体沉积。
(二)疾病防控方面
积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治疗,避免感染迁延不愈引发尿石症;对于有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情况的患儿,如后尿道瓣膜、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预防尿石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