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源性胸痛是什么病
食管源性胸痛是由食管疾病引起的常见胸痛类型,常见病因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食管裂孔疝、食管黏膜病变等,临床表现与进食、体位等有关,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需与心源性、肺源性等胸痛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食管源性胸痛是指由食管疾病引起的胸部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胸痛类型之一,其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剑突下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心样痛、刺痛、隐痛、胀痛等。
二、常见病因
1.胃食管反流病:是食管源性胸痛最常见的病因。胃酸、胃蛋白酶等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下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大量研究表明,约50%-70%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会出现胸痛症状,且24小时食管pH监测显示,食管pH<4的时间与胸痛发作有相关性。
2.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贲门失弛缓症: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及食管体部缺乏有效蠕动,导致食物排空受阻,食管扩张,引起胸痛。患者多表现为间歇性吞咽困难和胸痛,胸痛可为胸骨后、剑突下或胸骨上窝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弥漫性食管痉挛:食管体部发生非推进性的同步收缩,导致食管痉挛性收缩,引起胸痛。胸痛可类似心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胸部其他部位,可放射至背部、颈部等。
3.食管裂孔疝:部分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可引起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导致胸痛。尤其在平卧、弯腰等腹压增加时易诱发胸痛。
4.食管黏膜病变
食管溃疡:各种原因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形成溃疡,如反流性食管炎可引起食管溃疡,溃疡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胸痛,患者常伴有烧心、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
食管糜烂:食管黏膜的糜烂也可刺激神经引起疼痛,常与胃食管反流病等相关。
三、临床表现特点
1.疼痛特征
与进食的关系: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常与进食有关,尤其是饱食后平卧时易发作,部分患者在进食过热、过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后诱发。贲门失弛缓症引起的胸痛可在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出现。
疼痛性质和程度: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烧灼样痛等,程度轻重不等,轻者可耐受,重者可剧烈疼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伴随症状
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多数患者伴有烧心、反酸,部分患者有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等症状。
其他症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可伴有进食后食物反流,食管裂孔疝患者可能有上腹部饱胀不适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胸痛的特点,包括发作时间、频率、与进食和体位的关系、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同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有无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消化系统疾病等病史。
2.体格检查:一般体格检查多无特异性阳性体征,有时可能发现上腹部轻压痛等,但对于明确病因帮助有限。
3.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源性胸痛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如有无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糜烂、食管肿瘤等病变,还可同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了解有无胃酸反流及其与胸痛发作的关系,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客观依据,阳性率可达50%-80%。
食管压力测定:用于评估食管动力情况,对于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等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如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压力测定可发现食管下括约肌高压和食管体部无蠕动等特征性改变。
食管钡餐造影:可观察食管的形态、蠕动情况及有无食管裂孔疝等,对食管源性胸痛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胃镜等检查稍低。
五、鉴别诊断
1.心源性胸痛: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源性胸痛多与活动、情绪激动等有关,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可向左肩、左臂等部位放射,常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可有特征性改变,与食管源性胸痛可通过病史、心电图等检查相鉴别。
2.肺源性胸痛:如胸膜炎、气胸等,肺源性胸痛多与呼吸运动有关,可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X线或CT等检查可发现肺部病变,与食管源性胸痛相鉴别。
3.纵隔疾病引起的胸痛:如纵隔肿瘤等,纵隔疾病引起的胸痛多有其自身疾病的特点,通过胸部CT等检查可协助鉴别。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食管源性胸痛患者,应避免进食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饮酒;避免穿紧身衣物;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以减少夜间胃酸反流。
体重管理:肥胖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因为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减轻体重有助于缓解反流症状和胸痛。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可抑制胃酸分泌,有效缓解烧心、反酸及胸痛等症状。常用的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长期使用对于控制病情、缓解胸痛有重要作用。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适用于轻中度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助于缓解胸痛等症状。多潘立酮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促进胃肠蠕动;莫沙必利则是通过激动5-HT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胃肠动力。
3.内镜下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考虑内镜下治疗,如射频治疗、内镜下抗反流术等,通过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等方式来减少胃酸反流,缓解胸痛症状。
4.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病情非常严重、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通过重建抗反流屏障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从而缓解食管源性胸痛,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食管源性胸痛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食管发育异常、胃食管反流等有关。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特别注意与心源性、肺源性胸痛等鉴别,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避免睡前过多进食等。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使用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2.孕妇:孕妇出现食管源性胸痛时,需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胃镜检查在孕妇中的应用需权衡利弊,一般在充分评估后谨慎进行。药物治疗方面,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某些PPI在孕期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生活方式调整是孕妇食管源性胸痛治疗的重要基础,需注意避免加重反流的因素。
3.老年人:老年人食管源性胸痛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老年人生理性食管动力减退、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在诊断时需全面考虑,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治疗上应综合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生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如少食多餐、避免夜间进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