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筋膜炎怎样治疗最好
后背筋膜炎治疗方法多样,一般先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与姿势调整、物理治疗(热敷、按摩、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外用药物)、运动疗法(针对性背部肌肉锻炼如小燕飞、改良版俯卧撑、五点支撑法等,且运动需循序渐进)、中医治疗(针灸治疗,选肾俞、委中、阿是穴等穴位;推拿按摩,由专业医师操作,注意禁忌)。若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或有明确筋膜挛缩或占位性病变则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有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风险,术后需康复且有复发可能,治疗需综合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姿势调整
休息:后背筋膜炎患者需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背部肌肉的持续紧张。对于长期伏案工作或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如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休息能让背部肌肉得到放松,缓解筋膜炎的症状。例如,久坐人群每工作1-2小时就应起身活动5-10分钟,伸展背部肌肉。
姿势调整: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站立时应挺胸收腹,骨盆中立位;坐位时应使臀部充分接触座椅,腰部有良好的支撑,避免弯腰驼背。这对于预防和缓解后背筋膜炎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因工作性质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正确姿势能减轻背部肌肉和筋膜的负担。
2.物理治疗
热敷: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背部,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因寒冷刺激或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后背筋膜炎,热敷能有效改善症状。例如,冬季寒冷时,后背筋膜炎患者通过热敷可使背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
按摩:专业的按摩可以放松背部紧张的肌肉和筋膜。按摩师通过揉捏、按压等手法,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局部代谢。但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对于慢性后背筋膜炎患者,定期接受适当的按摩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一般建议每周可进行1-2次按摩,每次20-30分钟。
红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能深入组织,促进炎症吸收。通过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背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照射时距离背部皮肤约30-50厘米,每次照射15-20分钟,每天1-2次。这种物理治疗方法对于后背筋膜炎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尤其适用于一些轻度的筋膜炎患者。
超声波治疗:超声波能产生机械效应和热效应,可加速组织修复。它可以深入到背部的筋膜组织,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的再生。治疗时需由专业人员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参数,一般每次治疗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作用机制: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例如,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它能有效缓解后背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疼痛和炎症较明显的成年患者,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情况的人群需要谨慎使用。比如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的风险,需要在医生评估后权衡利弊使用。
2.外用药物
作用:外用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可通过皮肤渗透作用于局部的筋膜组织,起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其局部药物浓度相对较高,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少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
使用方法:外用药物一般是清洁背部皮肤后,取适量药物均匀涂抹在疼痛部位,轻轻按摩至药物吸收,每天可根据需要使用2-3次。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避免药物接触到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并且要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三、运动疗法
1.针对性背部肌肉锻炼
小燕飞:患者俯卧在床上,双手背后,头部和胸部尽量抬起,同时双腿也尽量向上抬离床面,呈小燕飞状,每次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运动可以增强背部的伸肌力量,对于后背筋膜炎的康复有帮助,尤其适用于因背部肌肉力量薄弱导致筋膜炎的人群,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
俯卧撑(改良版):对于背部力量较弱的人群,可以进行改良版俯卧撑,靠在墙上进行,双手撑在墙上,与肩同宽,身体缓慢向墙靠近,然后再退回,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通过这种运动也能锻炼背部肌肉,增强背部的稳定性。
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后缓慢放下,一组做10-15次,每天3-4组。该运动有助于增强腰部及背部肌肉的力量,改善后背筋膜炎患者的背部功能。
2.运动注意事项:运动疗法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背部损伤加重。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加剧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对于年龄较大、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运动疗法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原理:针灸通过刺激背部的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止痛的作用。例如,针刺膀胱经上的一些穴位,如肺俞、心俞、肝俞等穴位,可调节背部气血运行,缓解筋膜炎引起的疼痛。
穴位选择:常用的穴位有肾俞、委中、阿是穴等。肾俞穴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刺肾俞穴可以补肾壮腰,对于因肾虚引起的后背筋膜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针刺委中穴能疏通经络、清热凉血,缓解背部疼痛;阿是穴是根据疼痛部位而定的穴位,针刺阿是穴可以直接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适用人群:一般成年患者均可采用针灸治疗,但对于孕妇、皮肤感染破溃处附近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比如孕妇针刺腹部、腰骶部的穴位可能会引起流产等风险,需要避免。
2.推拿按摩(中医传统手法)
手法操作:中医推拿按摩师会采用揉、滚、按、推等手法,放松背部紧张的肌肉和筋膜。例如,揉法是用手掌或手指在背部疼痛部位进行轻柔的揉动,以缓解肌肉紧张;滚法是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于背部,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来进行滚动,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
注意事项:推拿按摩应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操作,对于有骨折、肿瘤、严重骨质疏松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推拿按摩。比如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加,推拿按摩时过度的力量可能会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五、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保守治疗无效:经过3-6个月以上的规范保守治疗,如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中医治疗等,后背筋膜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一些患者经过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后,背部疼痛依然剧烈,无法正常弯腰、活动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此时可考虑手术。
有明确的筋膜挛缩或占位性病变:如果通过影像学检查等发现后背存在明确的筋膜挛缩或有占位性病变影响筋膜正常功能,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比如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发现背部筋膜有明显的挛缩团块或有肿瘤等占位病变,影响背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此时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2.手术风险与预后
手术风险: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后背筋膜炎手术可能存在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风险。出血可能导致局部血肿形成,影响手术效果和恢复;感染可能引起伤口不愈合、炎症扩散等问题;神经损伤则可能导致背部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
预后: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一定时间的康复期,一般经过规范的术后康复训练,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背部功能逐渐恢复。但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患者需要在术后注意背部的保养和康复锻炼,以降低复发的风险。例如,术后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等。
总之,后背筋膜炎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选择治疗方法,一般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