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盆腔静脉血栓(盆腔手术、盆腔炎等可致)、右心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内膜赘生物可形成)及少数的上肢静脉血栓、右心房黏液瘤碎片等,不同来源需针对性采取预防等措施。
1.下肢深静脉血栓:这是最为常见的栓子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在一定条件下栓子可脱落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回流至右心,然后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栓塞。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下肢活动减少,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患者,骨折部位的损伤刺激等因素也可促使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鼓励其进行下肢的适当活动,如踝泵运动等,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也应尽早进行下肢的康复锻炼等预防措施。
2.盆腔静脉血栓:盆腔内的静脉系统发生血栓后,栓子也可能脱落进入肺动脉。盆腔手术、盆腔炎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盆腔静脉血栓形成。例如,盆腔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等因素,盆腔静脉血流可能出现异常,容易形成血栓。对于盆腔手术患者,术后应密切观察下肢及盆腔静脉情况,采取适当的抗凝等预防措施。
3.右心血栓:右心内的血栓也可脱落成为肺动脉栓塞的栓子。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内膜表面形成的赘生物可脱落形成血栓,随血流进入肺动脉。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等治疗,以减少心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4.其他来源:少数情况下,栓子还可能来源于上肢静脉血栓、右心房黏液瘤碎片等。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多与上肢的外伤、长期留置导管等因素有关;右心房黏液瘤患者,肿瘤组织可能脱落形成栓子。对于有上肢外伤或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要注意观察上肢静脉情况;对于右心房黏液瘤患者,需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