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的原因是什么
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妊娠与产褥期、恶性肿瘤、创伤与手术致血液高凝;长期卧床、久坐不动致静脉血流淤滞;感染、化学物质刺激、放射性损伤致血管内皮损伤。
一、血液高凝状态
1.妊娠与产褥期:女性妊娠时体内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同时孕期静脉回流受阻,产后子宫创面等因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肺动脉栓塞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妊娠晚期孕妇血液的凝血活性显著增强,产后2-3周仍维持较高水平。
2.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等,促进凝血过程;肿瘤还会破坏血管内皮,导致凝血-抗凝血平衡失调。像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其发生肺动脉栓塞的概率明显高于非肿瘤人群。据统计,约10%-20%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合并恶性肿瘤。
3.创伤与手术:严重创伤(如骨盆骨折、长骨骨折等)及大手术(如骨科手术、腹部手术等)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例如,骨盆骨折患者骨折部位释放的组织因子等物质可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增加肺动脉栓塞风险;骨科大手术后1-2周内是肺动脉栓塞的高发期。
二、静脉血流淤滞
1.长期卧床:长期卧床的患者,如骨折后石膏固定需长时间卧床、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等,下肢肌肉收缩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慢,血液易在下肢静脉淤积。以骨折患者为例,卧床期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较正常活动时明显降低,血液淤滞使血小板等易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导致栓塞。
2.久坐不动:现代生活中,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人群,由于长时间保持坐位,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例如,长途飞机旅行中,连续数小时久坐,下肢静脉血液淤滞,增加了肺动脉栓塞发生的潜在风险。
三、血管内皮损伤
1.感染因素:某些感染性疾病可损伤血管内皮,如败血症时,细菌及其毒素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研究发现,败血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率显著升高,进而导致凝血功能紊乱,易引发肺动脉栓塞。
2.化学物质刺激: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染发剂中的某些成分等,可能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虽然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但已有一些观察提示长期接触特定化学物质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及肺动脉栓塞风险增加存在关联。
3.放射性损伤:胸部或其他部位接受放射性治疗时,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例如,肺癌患者接受胸部放疗后,局部血管内皮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影响凝血-抗凝血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