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卒中呢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因血管狭窄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与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有关;出血性是血管破裂致脑组织损伤,与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有关,起病急变化快,需及时就医,可通过“FAST”原则识别。
一、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机制:主要是脑部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使得相应脑组织供血不足,进而发生缺血、坏死。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堵塞血管等。例如,供应脑部某一区域的动脉内形成血栓,就会使该区域脑组织无法获得足够血液供应,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血管内膜容易受损等,使得老年人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相对较高。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但近年来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几率。比如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容易在血管壁沉积,使血管狭窄。
病史关联: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更容易出现血管病变,进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二、出血性脑卒中
发病机制:多是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脑组织损伤。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突然升高时血管破裂;脑血管畸形,如脑动脉瘤等,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
年龄因素:高血压相关的出血性脑卒中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而脑血管畸形导致的出血性脑卒中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但以年轻人相对多见。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突然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都可能诱发出血性脑卒中。比如情绪激动时血压急剧升高,容易导致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
病史关联: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波动大且控制不理想,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有脑血管畸形病史的患者,本身血管存在结构异常,出血风险较高。
脑卒中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就医救治,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治疗方法有所不同,缺血性脑卒中多可在合适时间窗内考虑溶栓等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则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降颅压、止血等相应处理。早期识别脑卒中非常重要,其典型表现包括突然出现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痛呕吐等症状,可通过“FAST”原则快速识别,即F(Face)看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A(Arm)看单侧手臂是否无力;S(Speech)看言语是否不清;T(Time)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