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脑卒中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维持生命功能及处理并发症,如呼吸、血压、血糖管理)、特异性治疗(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神经保护治疗、外科治疗(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内引流术)及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个性化制定方案),各治疗需根据患者情况严格把握指征、评估风险并个体化实施。
一、一般治疗
(一)维持生命功能及处理并发症
1.呼吸与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呼吸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因呼吸调节功能不完善更需精细观察,若出现呼吸异常要及时处理。
2.血压管理:脑卒中后血压会有波动,一般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等因素,若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谨慎降压;若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可考虑静脉降压,不同年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略有差异,老年人血压不宜降得过低,避免脑灌注不足。
3.血糖控制:高血糖会加重脑损伤,低血糖也会影响病情,应将血糖控制在7.8~10mmol/L,糖尿病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血糖管理方案,注意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血糖波动的耐受不同。
二、特异性治疗
(一)静脉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发病4.5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评估符合溶栓指征可考虑静脉溶栓,如阿替普酶等药物,需严格把握时间窗及患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年龄较大患者溶栓风险需综合评估。
2.禁忌证: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或卒中史、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等。
(二)血管内治疗
1.动脉溶栓:对于发病6小时内的适合患者可进行动脉溶栓,相较于静脉溶栓可能有更精准的血管再通,但操作复杂风险相对较高。
2.机械取栓:发病6~24小时内的合适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能有效开通血管,改善预后,不同年龄患者取栓效果及风险需个体化评估。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对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不同年龄段患者使用时需考虑药物代谢等差异。
四、外科治疗
(一)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伴有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的患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能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脑室内引流术
适用于脑室出血导致脑积水的患者,通过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改善病情,特殊人群如儿童进行该手术需充分考虑其颅骨等解剖结构特点及术后恢复情况。
五、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康复方案需个性化制定,儿童康复更要注重遵循其生长发育特点循序渐进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