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是什么
褥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致溃烂坏死,由压力、摩擦力、剪切力致发,老年人、长期卧床等为易发人群,有相应预防措施,早期有红、肿等表现,不及时干预会加重并致严重并发症
一、定义
褥疮又称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多发生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部、髋部等部位。
二、发生机制
压力因素:垂直压力是引起褥疮的最主要因素。局部组织持续受到超过正常毛细血管压的压迫时,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褥疮。比如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与床铺接触部位受到持续压力,若压力分布不均匀,某一局部压力过高,就容易发生褥疮。
摩擦力:皮肤受到摩擦力作用时,如患者在床上活动、翻身时皮肤与床单、衣物等表面发生摩擦,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当皮肤被擦伤后,再受到汗液、尿液等的刺激,更易发生褥疮。
剪切力: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与体位有密切关系。例如患者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与骨骼间产生剪切力,可损害深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导致褥疮发生。
三、易发人群及相关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皮下脂肪变薄,皮肤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对压力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发生褥疮。儿童皮肤相对较嫩,但如果长期固定体位,也可能因局部受压发生褥疮,不过相对老年人发生率较低。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卧床、坐轮椅、活动受限的人群是褥疮的高发人群。比如一些患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肢体瘫痪的患者,自身无法自主活动,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极易引发褥疮。另外,身体瘦弱、营养不良的人,皮肤下脂肪少,对压力的缓冲作用差,也更容易发生褥疮。
病史因素:患有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血液循环就存在一定问题,皮肤的营养供应相对不足,发生褥疮的风险比健康人高。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狭窄、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更容易因受压出现缺血坏死等褥疮表现。
四、预防与早期识别
预防措施: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期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更换体位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使用气垫床、减压床垫等辅助器具可以减轻身体局部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用温水擦拭皮肤,对于出汗多、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清理,保持皮肤清洁。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早期识别:褥疮早期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皮肤颜色改变,按压时不褪色,此时如果及时采取措施,如解除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有可能阻止褥疮进一步发展。如果未及时干预,皮肤会出现破溃、水疱、溃疡等表现,严重时可深达骨骼、肌肉,引起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