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需进行一般处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与卧床休息;呼吸循环支持,如氧疗和循环支持;抗凝治疗,选择合适抗凝药物并考虑不同年龄差异;溶栓治疗需把握适应证、禁忌证并选择溶栓药物;还需进行二级预防,查找去除诱因与定期随访。
卧床休息:绝对卧床休息可减少栓子进一步脱落的风险,一般需要卧床1-2周。但长期卧床可能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儿童卧床时要注意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老年人则要注意床垫的软硬度,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呼吸循环支持
氧疗:根据患者缺氧情况给予氧疗,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通过氧疗提高血氧饱和度。例如,当患者血氧分压低于60mmHg时,通常需要较高流量的吸氧。不同年龄患者对氧疗的耐受和需求不同,儿童吸氧时要注意氧流量的控制,避免氧中毒等情况。
循环支持:若患者出现低血压等循环衰竭表现,需积极进行循环支持。但要避免过度补液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循环支持时要更加谨慎,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指标。
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普通肝素通过静脉给药,起效快,但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抗凝作用相对稳定,一般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注意不同体重患者的剂量调整;华法林是口服抗凝药物,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的目标范围。不同年龄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考虑其代谢和出血风险等差异。儿童使用华法林需非常谨慎,因为其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出血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也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
溶栓治疗
溶栓适应证与禁忌证:对于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禁忌证包括近期有活动性出血、颅内出血、可疑主动脉夹层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溶栓禁忌证情况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自身生理特点,溶栓禁忌证的把握更为严格,需充分评估出血风险等;老年人若有基础出血性疾病等,溶栓风险更高,需谨慎权衡利弊。
溶栓药物: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rt-PA具有溶栓效果好、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但价格相对较高。
肺动脉栓塞的二级预防
查找和去除诱因:积极查找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诱因,如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对于有下肢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如术后患者、长期制动患者等,要鼓励早期活动、进行下肢按摩等预防措施。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要建议其定时起身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定期随访:患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凝血功能、肺部情况等。通过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复发。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降低肺动脉栓塞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