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不是冻疮
冻疮通常发生在寒冷季节的肢体末端或暴露部位,有皮肤改变和感觉异常等症状,儿童、青少年等是好发人群,寒冷、潮湿、血液循环不佳是相关因素,需与多形红斑、冷球蛋白血症鉴别,预防要注意保暖、促进血液循环、保持皮肤干燥
一、冻疮的症状表现
冻疮通常发生在寒冷季节,好发于肢体末端或暴露部位,如手指、手背、耳廓、鼻尖、足趾、足跟等处。其症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皮肤改变:初期受冻部位皮肤可出现苍白色、红斑,按压时褪色,去除压力后红色逐渐恢复。病情进展后,可能出现肿胀性暗红色斑块,边界不清,表面紧张有光泽,按之褪色,去压后恢复较慢。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大疱,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或溃疡。
感觉异常:局部皮肤可能有瘙痒、肿胀感,受热后瘙痒加剧。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麻木、疼痛等感觉,甚至在没有明显外伤时也会有疼痛感。例如,儿童在寒冷环境中暴露时间较长后,手部容易出现冻疮相关表现,因儿童皮肤较薄,血液循环相对不如成人完善,更易受寒冷影响。
二、冻疮的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好发人群:儿童、青少年、末梢循环较差者、户外工作者等相对更易患冻疮。儿童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少,血管收缩功能尚未完善,血液循环较差,所以较易发生冻疮;青少年如果冬季保暖不当,也容易出现冻疮;末梢循环较差的人,如患有雷诺病等血管疾病的患者,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本身就不好,在寒冷环境下更易诱发冻疮;户外工作者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持续受冷刺激,发生冻疮的风险较高。
相关因素:寒冷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就可能诱发冻疮。此外,潮湿环境会加速身体热量散失,使冻疮更容易发生;个体自身血液循环状况不佳也是重要因素,比如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情况,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加冻疮发生几率。
三、与其他类似病症的鉴别
与多形红斑鉴别:多形红斑好发于春秋季,皮损为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典型损害为靶形损害,即中央为紫红色丘疹或水疱,外围有一圈水肿性红斑,常对称分布于手足背、前臂、小腿等处,可伴有黏膜损害,而冻疮主要发生在寒冷暴露部位,损害多为局限性水肿性红斑或青紫斑,境界不清,一般无靶形损害及黏膜损害。
与冷球蛋白血症鉴别:冷球蛋白血症患者除了皮肤表现外,还可伴有系统症状,如关节疼痛、腹痛、血尿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冷球蛋白阳性,而冻疮主要是局部受寒冷刺激引起的皮肤损伤,无系统症状及冷球蛋白异常。
四、冻疮的预防要点
保暖措施:在寒冷季节,应注意穿戴保暖的衣物、手套、帽子、围巾等,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的时间。例如,儿童外出时要穿戴厚的羽绒服、保暖的手套和帽子,避免手部、面部直接接触寒冷空气;户外工作者要穿戴专业的防寒工作服。
促进血液循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天坚持散步、慢跑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可以鼓励其多进行户外活动,但要注意适时添加衣物,避免因运动后出汗而着凉。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血液循环。
保持皮肤干燥:在潮湿环境中工作或生活时,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干燥。比如在冬季下雪后,鞋子袜子浸湿,要尽快更换干燥的,防止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而增加冻疮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