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尽快就医评估,4.5小时内符合条件者可静脉溶栓,大血管闭塞6小时内(部分可延至24小时内)可动脉取栓,后辅以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病史患者治疗与康复有差异。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与评估
1.尽快就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应尽快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争取黄金治疗时间,一般发病4.5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如符合动脉取栓适应证,时间窗可能延长。
2.评估病情:到达医院后会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梗死部位、范围等情况,同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危险因素等,如血压、血糖等指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基础状况不同会影响评估及后续治疗决策,有既往病史者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二、静脉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轻型到中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没有禁忌证,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静脉溶栓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2.禁忌证情况:存在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或卒中史、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史、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出血倾向等情况时不能进行静脉溶栓,不同年龄患者的禁忌证评估需更谨慎,如儿童患者禁忌证与成人有差异,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三、血管内治疗
1.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内)适合动脉取栓治疗,通过机械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恢复血管再通,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评估后决定是否适合该治疗,需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2.适用人群筛选:会通过影像学等检查筛选出适合血管内治疗的人群,如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同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基础病史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筛选时要更全面评估其能否耐受手术等操作。
四、药物辅助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在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后,通常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考虑其出血风险等差异,如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特别关注。
2.神经保护剂:部分患者可能会使用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神经细胞,但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年龄较小患者一般避免使用不适合的神经保护剂,需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或治疗方式。
五、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方式和进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康复要遵循儿科康复的特殊原则,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性别差异在康复中可能体现在不同的康复需求侧重上,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康复要结合基础疾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2.康复计划制定:康复计划会根据患者的具体功能障碍情况制定,例如对于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会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训练,逐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同时要关注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舒适度和耐受性,根据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