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包括哪些疾病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TIA由多种因素致局部脑或视网膜短暂缺血,脑梗死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有不同病因、临床表现及高危人群,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少,可引起脑部短暂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言语不利等,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若不及时处理,后续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较大。对于有TIA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预防复发。
2.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大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主干血管的粥样硬化病变;心源性栓塞常见于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起脑梗死。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如高龄、男性、有高血压病史、吸烟、肥胖等人群患脑梗死的风险较高,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人群应注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以降低发病风险。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情况有所差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更易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是高危人群,这类人群需严格控制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以减少脑出血的发生风险。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其他病因有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动脉瘤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可引起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有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吸烟等因素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对于有动脉瘤等基础病变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动脉瘤夹闭术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诱发血压升高的因素,如剧烈运动、情绪过度波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