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总体死亡率因是否及时规范治疗而异,未经治疗约20%-30%,经积极治疗约8%-15%,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死亡率,老年人、妊娠及产褥期女性、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特别注意,出现疑似症状应尽快就医及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来降低死亡率。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总体死亡率因多种因素而异。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肺动脉栓塞的死亡率较高,约为20%-30%。但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死亡率可显著降低,目前经积极治疗后的死亡率约为8%-15%左右。这主要与能否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患肺动脉栓塞的死亡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心肺功能等逐渐衰退,机体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和修复能力下降。例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肺动脉栓塞后,由于其基础疾病可能较多,如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从而导致死亡率相对升高。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肺动脉栓塞死亡率的直接影响相对不突出,但在一些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差异。例如,女性在妊娠、产褥期等特殊时期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若此时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死亡率也会相应增加;而男性如果有长期吸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变,进而引发肺动脉栓塞时,也会影响预后,增加死亡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增加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风险,且患病后死亡率相对较高。长期久坐不动的人,如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进而引发肺动脉栓塞,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死亡率也会上升。
病史因素: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较高,且预后较差,死亡率相对较高。因为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物质促进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肿瘤患者常需要长期卧床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另外,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且死亡率也高于无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这是因为有过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体内凝血-抗凝平衡状态已经被打破,更容易再次形成血栓并累及肺动脉。
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老年人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疑似肺动脉栓塞的症状,应高度重视,尽快就医。因为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家属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督促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D-二聚体检测、CT肺动脉造影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
妊娠及产褥期女性:妊娠及产褥期女性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增加,应注意观察自身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下肢肿胀等情况。孕期要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产后也应尽早进行适量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一旦出现相关可疑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妊娠或产褥期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进行针对性检查和治疗。
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恶性肿瘤、静脉血栓病史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比如恶性肿瘤患者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的抗肿瘤治疗,同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服用抗凝药物等,定期复诊,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肺动脉栓塞情况,早期干预,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