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有什么表现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且短时恢复、后续脑梗风险高,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脑梗死发病前可能有前驱症状,起病缓,不同部位表现不同,基础病史人群风险高。出血性的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进展快,有头痛呕吐等症状且伴神经缺损和意识障碍,高血压是常见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剧烈头痛等典型表现,动脉瘤是常见病因,相关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风险增加且病情凶险。
一、脑血管病的常见表现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表现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般症状为突然发生的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短,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常见表现有单肢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等,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一侧手臂无力,无法提起重物,或者说话时吐字不清等情况。其发生与血管狭窄等因素有关,若未及时干预,后续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症状表现基本相似,但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症状恢复相对缓慢一些;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的人群,发生TIA的风险更高,且症状可能更易反复发作。
2.脑梗死
一般症状:发病前可能有TIA前驱症状,起病相对较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严重时完全不能活动)、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消失)、偏盲(视野缺损)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右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同时右侧视野缺失。不同部位的脑梗死表现不同,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且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相对困难;年轻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也可能因动脉炎等原因发生脑梗死,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表现
1.脑出血
多在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较快,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恶心、呕吐,随后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例如患者突然感到剧烈头痛,随即出现一侧肢体不能活动,同时伴有意识模糊。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容易诱发脑出血。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表现可能因身体机能不同而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对头痛、呕吐等症状的耐受程度不同,且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不规律服药的人群,脑出血的风险更高,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2.蛛网膜下腔出血
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如“炸裂样”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多数患者有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例如患者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头部剧痛,同时频繁呕吐,随后可能出现神志不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瘤破裂与血压波动、剧烈运动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动脉瘤破裂在中青年中相对多见,有动脉瘤家族史或长期吸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增加,且病情变化较为凶险,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