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什么意思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类型,占脑卒中的70%~80%。其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与季节变化、不良生活方式及气候等因素有关。患者常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头颅CT或MRI等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神经保护剂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梗死的部位、面积、病因、治疗时机及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早期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则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梗死灶较小,临床上多无症状,约占脑梗死的20%~30%。
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动脉硬化者,且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与季节变化、不良生活方式及气候等因素有关。通常患者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梗死面积的大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偏瘫:是最常见的脑梗死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常伴有同侧面部下部肌肉瘫痪,口角歪斜,即所谓的“面瘫”。
2.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常感到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
3.失语:表现为说话不清、失语或语言理解困难。
4.共济失调:患者常出现走路不稳、平衡障碍等症状。
5.头痛、呕吐:头痛、呕吐常为颅内压升高所致,当梗死面积较大时,头痛、呕吐症状较为明显。
6.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嗜睡、昏睡,重者可出现昏迷。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头颅CT或MRI等检查。头颅CT检查在发病24小时内可表现正常,而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对脑干和小脑梗死的诊断更有优势。此外,还可进行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以了解脑血管的情况。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防治压疮、肺炎等并发症。溶栓治疗是目前脑梗死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此外,还可采用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神经保护剂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梗死的部位、面积、病因、治疗时机及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早期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患者在恢复期应注意康复锻炼,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以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总之,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需要及时就医,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