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形成包括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是最重要因素,致肺小动脉痉挛)和解剖学因素(肺血管重构、肺毛细血管床减少);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表现为右心负荷加重致右心室肥厚、扩张及失代偿引起右心衰竭,还有心肌因慢性缺氧、感染受损;其他重要脏器受损有对脑组织(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致脑缺氧、脑水肿等)、肾脏(肾血管收缩、体循环淤血致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胃肠道黏膜缺氧出血、肝脏淤血影响功能)的影响,且不同人群在慢性肺心病发病机制中存在差异。
一、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是引起肺动脉高压最重要的功能性因素,缺氧可使肺血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增加肺血管阻力。慢性肺心病时,由于长期低氧血症等因素,持续的缺氧导致肺小动脉痉挛,使肺循环阻力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可导致慢性肺心病的疾病中,长期的低氧环境刺激化学感受器,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肺血管收缩。
2.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
肺血管重构:长期反复的气道感染、炎症等刺激,使肺小动脉内膜增厚、纤维化,导致血管腔狭窄。例如,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因素可促使肺小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蛋白等基质沉积,使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肺血管阻力进一步增加。
肺毛细血管床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引起的反复气道炎症、肺气肿等病变,可破坏肺毛细血管床。如肺泡壁破裂融合成肺大疱,压迫毛细血管,使其数量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大。
二、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
1.右心负荷加重:由于肺动脉高压形成,右心需要克服增高的肺动脉阻力进行收缩,长期负荷过重可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张。随着病情进展,右心室失代偿,可引起右心衰竭。例如,当肺动脉平均压超过正常范围时,右心室射血阻力增大,逐渐出现右心室肥厚,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2.心肌受损:慢性缺氧、感染等因素可影响心肌的代谢,导致心肌受损。长期低氧可使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同时,反复的感染可产生毒素等物质,对心肌造成直接损害,进一步加重心脏病变,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
三、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1.对脑组织的影响: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脑缺氧、脑水肿等。例如,缺氧可导致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脑水肿,出现头痛、烦躁、抽搐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2.对肾脏的影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肾功能不全。同时,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也可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少尿、蛋白尿等表现。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胃肠道黏膜缺氧可导致黏膜糜烂、出血,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此外,右心衰竭引起的体循环淤血,可使肝脏淤血肿大,影响肝功能,导致消化不良等表现。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慢性肺心病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缺氧等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更易发生慢性肺心病;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如吸烟等可增加发病风险,长期吸烟的人群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呼吸道及肺血管,从而促进慢性肺心病的发生发展;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COPD患者,其气道和肺组织的基础病变使他们更易进入慢性肺心病的发病进程。特殊人群如孕妇等,由于孕期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心肺功能,需特别关注其心肺情况,避免慢性肺心病的发生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