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吸氧)、抗凝治疗(选择合适药物并针对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监测)、溶栓治疗(明确适用情况及禁忌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风险)、肺动脉血栓摘除术(把握手术适应证及考虑不同年龄患者耐受性)、静脉滤器置入(明确置入指征及不同年龄患者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2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进一步脱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保持舒适的体位,例如儿童需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姿势,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压疮等问题;老年患者要注意肢体的摆放,防止关节僵硬。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测,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因肺栓塞而加重病情。
2.吸氧:给予吸氧治疗,改善患者缺氧状态。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浓度,一般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血氧变化并及时调整吸氧方案;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肺部基础疾病,吸氧时要注意氧流量的控制,避免过高氧流量对肺部造成损伤。
二、抗凝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普通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需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一般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但要注意肾功能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作用,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之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和监测有所不同。儿童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和抗凝效果;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使用华法林时要密切监测INR,防止出血等并发症。
三、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主要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但溶栓治疗有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脑出血、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等患者禁忌溶栓。不同年龄患者溶栓的风险和获益不同,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溶栓治疗,因为其出血风险相对较高且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老年患者由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溶栓前要全面评估出血风险和心、肺、肾功能等情况。
四、肺动脉血栓摘除术
1.手术适应证: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紧急情况,如大块肺栓塞,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次全堵塞,不合并固定性肺动脉高压者。但该手术创伤大,风险高,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手术风险更高;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手术风险也相对较大,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五、静脉滤器置入
1.置入指征:对于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的肺栓塞患者,可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再次栓塞。例如,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倾向不能进行抗凝治疗,或者抗凝治疗过程中仍发生肺栓塞复发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置入滤器的注意事项不同,儿童患者置入滤器要考虑到滤器的大小和位置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要注意术后的抗凝等综合治疗,防止滤器相关并发症如滤器移位、血栓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