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变有哪些症状
脑血管病变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突然起病、症状短暂可逆,脑梗死起病较缓有一般及定位症状;出血性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有全脑及局灶性神经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各有其发病相关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症状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
1.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多突然起病,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常见表现为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单一肢体或偏身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等;单眼一过性黑矇,为视网膜动脉缺血所致;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清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与缺血部位相关,若缺血发生在供应大脑某一局部区域的血管,就会导致该区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为这些因素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增加血管堵塞风险。对于女性而言,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症状的可逆性:上述各种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通常是可逆的,在发作后神经功能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这是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缺血区域的脑组织尚未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当血流恢复后,神经功能可恢复正常。
(二)脑梗死症状
1.一般症状:脑梗死起病相对较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后,颅内压可能发生变化等因素引起。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会有不同的定位症状,如大脑中动脉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基底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痪、共济失调、昏迷、消化道出血等严重症状。从年龄方面,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病变等情况增多,更容易发生脑梗死。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的人群也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这些基础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导致脑血管病变。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症状
(一)脑出血症状
1.全脑症状:起病多较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常出现头痛、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所致。头痛多较剧烈,可为弥漫性,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呕吐多为喷射性。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有关。年龄方面,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这与该年龄段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相关。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脑血管壁弹性减退,形成微动脉瘤,在血压波动时易破裂出血。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尤其是未规范控制血压的,更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
2.局灶性神经症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如壳核出血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丘脑出血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通常感觉障碍较明显,还可伴有眼部症状,如眼球上视不能等;脑叶出血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失语等症状。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1.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突发的剧烈头痛,犹如“炸裂样”疼痛,难以忍受。这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等结构引起。
2.脑膜刺激征:患者可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是因为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所致。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如烦躁、谵妄、昏迷等;还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玻璃体下片状出血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病史的人群要特别注意避免血压剧烈波动等诱发因素,防止再次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