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跟下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累及鼻腔、咽或喉部,局部症状突出、全身症状轻、病程短,病毒感染时血常规白细胞等有相应表现,多对症治疗且病毒感染一般不常规用抗生素;下呼吸道感染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全身症状明显、病情重病程长,细菌或病毒感染血常规有不同特点,需针对性治疗,重症者可能需重症监护,特殊人群需密切观察护理。
一、感染部位界定
1.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累及鼻腔、咽或喉部等上呼吸道部位,鼻腔是上呼吸道起始部分,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喉部连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如普通感冒,多由病毒引起,病原体主要侵犯上述上呼吸道黏膜组织。
2.下呼吸道感染:病变部位主要在气管、支气管、肺等下呼吸道结构,气管是连接喉与支气管的管道,支气管进一步分支深入肺组织,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病原体可侵袭气管-支气管黏膜甚至肺实质。
二、临床表现差异
1.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表现:一般起病较急,局部症状相对突出,常见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等,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能有低热,体温多在38℃以下,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等程度较轻,病程通常较短,多数在1-2周内可自行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更容易出现发热较高的情况,但整体以呼吸道局部症状为主。
2.下呼吸道感染
症状表现: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除了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外,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甚至更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相对上呼吸道感染更重,病程也往往更长,如肺炎患者可能需要数周的治疗才能康复,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病情进展可能更为凶险,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常规
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显著增高,可伴有核左移现象;病毒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偏低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变化情况因病毒种类而异。
2.病原学检查
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检测常用咽拭子、鼻拭子等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可明确具体病毒类型,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细菌感染时可进行痰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等,查找病原菌。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查更为重要,痰培养是常用方法,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对于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血培养、胸腔积液培养等,以确定病原体,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此外,还可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辅助判断感染情况,如肺炎患者胸部影像学可显示肺部浸润影等。
四、治疗原则区别
1.上呼吸道感染
多数上呼吸道感染是自限性疾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患者有鼻塞、流涕症状,可使用减轻鼻充血的药物缓解症状;咽痛可使用含片等;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式,如体温超过38.5℃且全身症状明显时,可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避免过度用药。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生素,只有明确有细菌感染证据时才考虑使用抗生素。
2.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要合理选用抗生素,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但临床应用相对局限,主要还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止咳祛痰等,对于病情较重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如肺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等情况,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治疗,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因为他们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