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怎么检查排除
子宫内膜癌的检查包括问诊与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年龄、月经史、婚育史等基本情况及询问异常阴道出血、排液、腹痛等症状)、妇科检查(双合诊和三合诊了解子宫及周围情况)、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分经阴道和腹部超声,MRI对分期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可观察转移情况)、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和HE4检测)、病理检查(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检查),同时针对年轻女性、老年女性和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如年轻女性及时就医、避免侵入性检查,老年女性重视症状、评估身体状况,有基础疾病患者告知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等。
一、问诊与病史采集
1.基本信息: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婚育史等基本情况。年轻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相对较少,但有遗传倾向或长期内分泌失调者需警惕;绝经后女性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人群。有多次流产史、不孕不育、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情况会增加患病风险。
2.症状询问:详细询问是否有异常阴道出血,如绝经后阴道流血、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是否有阴道排液,液体的性状、颜色、气味等;是否有下腹部疼痛及疼痛的性质、程度、发作频率等。
二、妇科检查
1.妇科双合诊:医生通过手指触摸阴道、宫颈、子宫及双侧附件,了解子宫的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肿物等情况。绝经后子宫应萎缩变小,若子宫增大、质地变硬或触及肿物则需进一步检查。
2.三合诊:可更清晰地了解子宫后壁、直肠子宫陷凹及宫旁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及血流情况。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一般不超过5mm,若厚度超过此值或内膜回声不均匀、有占位性病变等,需进一步评估。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可选择此项检查。
腹部超声:适用于未婚女性或不适合经阴道超声检查者,但对子宫内膜的显示不如经阴道超声清晰。
2.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强,能准确显示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受累情况以及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于需要准确判断病情以制定治疗方案的患者更为适用。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用于观察盆腔和腹腔内的脏器形态、结构以及有无转移灶,对于判断远处转移情况有一定帮助,但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不如MRI。
四、实验室检查
1.肿瘤标志物:血清癌抗原125(CA125)在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可升高,尤其是晚期患者或伴有子宫外转移者。但CA125并非子宫内膜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其他妇科疾病如卵巢癌、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2.人附睾蛋白4(HE4):与CA125联合检测可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性,尤其对于早期患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五、病理检查
1.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癌细胞。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或阴道排液的患者,诊断性刮宫可明确病因。但该方法有一定的漏诊率,尤其是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或病灶较小者。
2.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的情况,发现病变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能更清晰地观察到微小病灶,对于诊断性刮宫阴性但仍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宫腔镜检查尤为重要。但宫腔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子宫穿孔、感染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轻女性:若有月经紊乱等异常情况,不要忽视,应及时就医检查。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年轻女性,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相关筛查。在进行检查时,应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未婚女性尽量避免进行侵入性检查。
2.老年女性: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等症状应高度重视,及时就诊。由于老年女性身体机能下降,在进行检查时可能耐受性较差,检查前应评估身体状况,做好相关准备。同时,老年女性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检查结果的解读需综合考虑。
3.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评估检查风险。在检查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确保检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