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的手术步骤
剖宫产包括术前准备(患者准备和手术物品准备)、麻醉(选择麻醉方式并操作)、手术操作(切口选择与切开、暴露子宫、切开子宫、娩出胎儿、清理胎盘、缝合子宫、缝合腹壁各层)、术后处理(术后监测、伤口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步骤,各步骤需严格操作以确保手术安全及患者术后恢复。
一、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患者需禁食、禁水一定时间,一般术前6-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都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本状况,例如有心脏病史的患者需要更详细评估心功能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要更加谨慎评估各器官功能,因为高龄可能伴随更多基础疾病风险。
进行皮肤准备,通常是在手术区域(下腹部及会阴部)进行剃毛等清洁操作,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术中感染风险。
建立静脉通路,以便术中给药、补液等。
2.手术物品准备
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械,如剖宫产专用的手术刀、缝线等,以及吸引器等设备,确保吸引器等设备性能良好,能及时清除术中的血液、羊水等。
二、麻醉
1.麻醉方式选择
常用的麻醉方式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于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其他合适的麻醉方式,但相对来说椎管内麻醉较为常用且对患者生理影响相对较小。
2.麻醉操作过程
以腰-硬联合麻醉为例,麻醉医生会在患者背部相应的间隙进行穿刺,先注入腰麻药物,使患者下半身迅速麻醉,然后再置入硬膜外导管,以便术中根据需要追加麻醉药物,维持麻醉效果。在整个麻醉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确保患者安全。
三、手术操作步骤
1.切口选择与切开
常见的切口有耻骨联合上横切口和中线纵切口等。以耻骨联合上横切口为例,医生会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处做一长约10-15厘米的横切口,然后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等层次。在切开过程中要注意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对于不同体型的患者,切口的长度和层次的操作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肥胖患者可能需要切开更多层次才能到达子宫。
2.暴露子宫
切开腹壁各层后,用拉钩等器械将腹壁组织拉开,暴露子宫。此时要轻柔操作,避免过度牵拉周围组织引起损伤。对于有多次剖宫产史等子宫周围粘连情况的患者,暴露子宫可能会相对困难,需要仔细分离粘连组织。
3.切开子宫
在子宫下段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切开,一般在子宫下段做一横行切口。切开子宫时要注意控制速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胎儿。使用手术刀或超声刀等器械进行切开,切开后可见羊水流出等情况。
4.娩出胎儿
医生用手或器械将胎儿取出,取出胎儿后要迅速清理胎儿口鼻中的黏液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早产儿等特殊胎儿,娩出后要更加迅速地进行相应的处理,确保胎儿的生命体征稳定。
5.清理胎盘
胎儿娩出后,等待胎盘自然剥离或用手协助胎盘剥离,然后将胎盘取出。如果有胎盘残留等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确保子宫内无残留组织,减少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6.缝合子宫
用可吸收缝线等对子宫切口进行缝合,一般先缝合内层,再缝合外层,确保子宫切口缝合牢固,减少子宫破裂等风险。对于子宫收缩不良等情况的患者,在缝合子宫时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加强子宫收缩的措施,如使用缩宫素等,但这里仅说明缝合操作步骤。
7.缝合腹壁各层
依次缝合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等层次。缝合皮肤时可采用美容缝合等方法,以减少术后瘢痕形成。对于老年患者等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差的人群,在缝合皮肤后要更加注意伤口的护理,促进伤口愈合。
四、术后处理
1.术后监测
术后将患者转移至监护病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还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2.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对于肥胖患者等伤口愈合可能相对困难的人群,要加强伤口护理,定期换药等。
3.预防并发症
预防术后感染,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对于有血栓风险的患者,如高龄产妇等,要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如早期活动、使用抗凝药物等(这里仅提及措施,不涉及具体用药剂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