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是临产前胎膜破裂,发病原因有感染、羊膜腔压力升高、胎膜受力不均、营养因素等;临床表现为阴道流液及相关伴随情况;对母儿有感染风险增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早产、脐带脱垂、新生儿感染等影响;诊断方法有阴道检查、阴道液酸碱度检查、羊水涂片检查;处理原则因妊娠周数而异,妊娠不足28周多终止妊娠,28-34周尽量延长孕周促胎肺成熟,≥34周观察后考虑终止妊娠且要预防感染;特殊人群中高龄孕妇、有基础疾病孕妇及胎儿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发病原因
1.感染因素:是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下生殖道感染可由细菌、病毒或原虫等引起,这些病原体可上行感染胎膜,使胎膜局部张力下降而导致胎膜早破。例如,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明显增高,因为阴道内的病原体可破坏胎膜的完整性。
2.羊膜腔压力升高: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可使羊膜腔压力增高,超过胎膜所能承受的压力,从而导致胎膜早破。比如双胎妊娠时,子宫内压力比单胎妊娠时高,更容易发生胎膜早破。
3.胎膜受力不均: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等可使胎儿先露部与骨盆入口之间衔接不良,胎膜所受压力不均,导致胎膜早破。例如胎位异常中的臀位、横位等情况,容易引起胎膜早破。
4.营养因素:孕妇缺乏铜、锌及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时,可使胎膜抗张能力下降,容易引起胎膜早破。
二、临床表现
1.阴道流液:孕妇突然感觉有较多液体从阴道流出,可为清亮的羊水,也可混有胎脂等。有时流液量不多但持续不断,会使孕妇感觉外阴潮湿。
2.相关伴随情况:若胎膜早破合并感染,孕妇可出现发热、母胎心率增快、子宫压痛、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表现;若破膜时间较长,还可能发生脐带脱垂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胎心异常等。
三、对母儿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
感染风险增加:胎膜早破后,阴道内的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宫腔,引起绒毛膜羊膜炎等,孕妇可能出现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情况。
胎盘早剥风险:胎膜早破时,突然的宫腔压力改变可能导致胎盘早剥,尤其是在胎膜早破合并羊水过多等情况时。
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
2.对胎儿的影响
早产风险:胎膜早破发生在妊娠中晚期时,早产的可能性极大。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脐带脱垂:胎膜早破时,脐带可能随羊水流出而脱垂至宫颈口外,甚至脱出阴道,导致胎儿血液循环受阻,引起胎儿窘迫、死胎等严重后果。
新生儿感染:胎膜早破时间过长,细菌容易通过破口感染胎儿,导致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
四、诊断方法
1.阴道检查:可以看到羊水从宫颈口流出,或者阴道后穹窿有羊水积聚。
2.阴道液酸碱度检查:正常阴道液呈酸性,pH值为4.5-5.5;羊水呈碱性,pH值为7.0-7.5。用pH试纸检测阴道液,若pH值≥6.5,提示胎膜早破的可能性大。
3.羊水涂片检查:阴道液涂片干燥后镜检,若看到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提示为羊水。因为羊水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干燥后会形成这种结晶。
五、处理原则
1.妊娠不足28周:由于胎儿存活机会极小,且早产儿并发症多,一般不主张保胎,应终止妊娠。
2.妊娠28-34周:若胎儿存活、无感染迹象、孕妇无严重并发症,应尽量延长孕周,促进胎肺成熟后再终止妊娠。可以通过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同时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如有无感染、胎心变化等。
3.妊娠≥34周:胎儿已基本成熟,胎膜早破后可观察12-24小时,若未临产则考虑终止妊娠。
4.预防感染:胎膜早破后应及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年龄:高龄孕妇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生殖系统的防御能力等可能不如年轻孕妇。高龄孕妇一旦发生胎膜早破,更要密切监测感染情况和胎儿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如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增加胎膜早破的风险。这类孕妇在孕期要严格控制血糖,发生胎膜早破后更要加强感染的防控和血糖的管理。
3.胎儿方面:对于有早产风险的胎儿,要积极采取促进胎肺成熟等措施,以降低早产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胎心、胎动等情况,及时发现脐带脱垂等严重并发症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