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感染途径有吸入性和血源性,发病机制是细菌释放毒素酶致肺泡等病变,临床表现有全身及呼吸道症状和相应体征,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胸部影像及病原学检查,诊断靠综合表现,需与其他肺炎鉴别,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并对症支持,预后因情况而异,预防要注意皮肤清洁、增强易患人群抵抗力等。
一、定义与病原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肺部急性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其致病性主要与产生的毒素和酶有关,例如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等,这些物质会导致组织坏死、形成脓肿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
吸入性:多因患者自身上呼吸道定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经呼吸道吸入肺部引发感染,常见于患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长期住院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老年人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也是易感人群之一。
血源性:多见于皮肤感染灶(如疖、痈、脓疱疮等)的病原菌入血,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引起肺部多发性脓肿,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皮肤感染后血源性传播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发病机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肺部后,迅速繁殖,释放毒素和酶,引起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肺泡、支气管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聚集,进而影响气体交换,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起病多较急,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弛张热型,儿童体温波动相对较大,可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呼吸道症状:咳嗽较为剧烈,初期为干咳,之后可咳出脓性痰,部分患者可痰中带血,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
体征:早期可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如肺部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可闻及湿啰音等,若有脓气胸形成,可出现患侧胸部叩诊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体征。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可达(10-3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核左移及中毒颗粒。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特点,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不显著,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会增高。
胸部X线或CT:胸部X线表现多样,早期可表现为肺纹理增多,随后出现片状浸润影,可迅速发展为多发性肺脓肿、肺大疱或气胸等。胸部CT较X线更能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对于早期发现小的脓肿、判断病变范围等有重要价值。例如,在早期可发现肺部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等改变。
病原学检查:痰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革兰阳性球菌,痰培养可明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存在,并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抗生素的选用提供依据。对于血源性感染的患者,血培养可能阳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高热、咳嗽、脓性痰等)、胸部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若痰或血等标本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典型的肺部炎症表现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等)、病毒性肺炎相鉴别。肺炎链球菌肺炎多起病急骤,咳铁锈色痰,胸部X线多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儿童,症状相对较轻,胸部X线多为间质性改变,病原学检测可发现病毒抗原或核酸等。
六、治疗
主要治疗措施为抗感染治疗,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万古霉素等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药物。同时,需注意对症支持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纠正呼吸困难、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有肺脓肿、脓气胸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胸腔穿刺引流等相应的外科处理。
七、预后与预防
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痊愈,预后较好。但对于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感染耐药菌株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儿童患者若能早期诊断、合理治疗,预后也较好,但若延误治疗,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感染,如有皮肤感染应及时治疗。对于易患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长期住院等),应加强护理,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在医院内要注意交叉感染的预防,加强病房的消毒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