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怎么回事儿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原因不明、进行性的间质性肺疾病,累及肺间质、肺泡和细支气管,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免疫炎症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啰音等,诊断靠影像学、肺功能、支气管镜及肺活检等,治疗有药物、氧疗、康复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有不同情况,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重要,需个体化综合管理。
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异常的免疫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遗传易感性在部分患者中起作用,一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方面,长期接触如石棉、二氧化硅等粉尘,或长期吸烟等,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些因素会激活肺内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导致炎症介质释放,进而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过程。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是最主要的症状,多呈进行性加重,早期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例如,患者可能在爬楼梯、快走等轻度活动后就感觉气促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咳嗽:多数为干咳或少量白痰,咳嗽程度轻重不一。
啰音:部分患者可在双肺底闻及吸气末的Velcro啰音,这是特发性肺纤维化比较特征性的体征。
其他:晚期患者可出现发绀、消瘦、乏力等表现,还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等并发症,表现为右心衰竭的相关症状,如下肢水肿、腹胀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重要手段。典型表现为双肺外周、胸膜下和基底部分布为主的网格状、蜂窝状改变,可伴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和蜂窝肺形成等。例如,HRCT下可见肺组织呈现网格样的结构改变,这是由于肺间质纤维化导致肺泡结构破坏和纤维组织增生所引起的。
胸部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晚期可出现双肺弥漫性网状或结节状阴影,肺容积缩小等表现,但胸部X线的敏感性不如HRCT。
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肺活量(VC)、肺总量(TLC)降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明显降低等。例如,患者的VC可能低于正常预计值的80%,DLCO可下降超过30%。
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活检: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获取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可见肺间质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可考虑外科肺活检(SLB),能更准确地获取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
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目前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等。吡非尼酮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延缓肺功能下降;尼达尼布能够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等,从而抑制纤维化进程。
非药物治疗
氧疗: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需要进行氧疗,可根据患者的血氧情况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吸氧等,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运动训练等。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例如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步行训练计划等,逐步增加患者的活动量。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患特发性肺纤维化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由于老年人的肺功能储备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包括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在康复治疗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儿童:儿童患特发性肺纤维化非常罕见,一旦确诊,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严格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调整,同时要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儿童呼吸道通畅,提供营养支持,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
女性: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月经周期、妊娠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例如,某些治疗药物是否会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等。在康复治疗中,要考虑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疾病可能会对女性的生活质量、生育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情绪。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各有特点,需要个体化的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