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中,睡眠卫生教育需规律作息、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睡前刺激;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有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物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先通过睡眠卫生教育纠正,避免过早用药;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优先非药物治疗,用药需谨慎;老年人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选相对安全药物并从小剂量开始;有特殊病史者,肝肾功能不全避免伤肝肾药物或调整剂量,有精神疾病病史需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一、非药物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例如,长期坚持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能让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节律。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安静的环境可减少外界干扰,黑暗能促进褪黑素分泌,凉爽的温度利于身体散热放松。比如使用遮光窗帘、耳塞,调节空调温度至2224℃。
避免睡前刺激:睡前数小时(一般46小时)避免使用咖啡因、尼古丁,睡前1小时不接触电子设备,因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同时,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可在睡前34小时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反而有助于睡眠。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治疗睡眠障碍的一线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与睡眠相关的不良认知和行为,如对失眠的过度担忧。通过睡眠限制疗法,减少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增加睡眠驱动力;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的积极联系,只在有困意时上床,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
放松疗法: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深呼吸训练、冥想等。渐进性肌肉松弛通过依次紧绷和放松全身各部位肌肉,减轻肌肉紧张,促进身心放松;深呼吸训练采用腹式呼吸,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再缓慢呼气,能缓解紧张情绪,利于入睡。
光照疗法:对于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如倒班工作睡眠障碍、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等,可在早晨接受明亮光线照射,调整生物钟。一般使用光疗灯,每天早晨照射3060分钟,光线强度250010000勒克斯。
二、药物治疗
1.苯二氮?类药物:如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传递和突触抑制发挥作用,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耐受性,停药后可能出现戒断反应。
2.非苯二氮?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选择性作用于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起效快,对睡眠结构影响小,成瘾性相对较低,是目前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
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可调节生物钟,适用于入睡困难型失眠以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苯二氮?类和非苯二氮?类药物的患者。
4.抗抑郁药物:对于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的睡眠障碍患者,可使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曲唑酮等,能同时改善情绪和睡眠问题。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睡眠障碍多与作息不规律、睡前兴奋等有关。应首先通过睡眠卫生教育纠正,避免过早使用药物。对于儿童的睡眠环境布置,要更注重安全性,避免有尖锐物品或易导致窒息的小物件。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因为儿童的身体代谢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更明显。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出现睡眠障碍,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因为许多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如果非药物治疗无效,必须在医生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药物。孕期应避免仰卧位睡眠,可采用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睡眠时的血液循环。
3.老年人
老年人常因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等导致睡眠障碍。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如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可能导致跌倒风险增加,所以应尽量选择非苯二氮?类等相对安全的药物,并从小剂量开始。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有助于改善睡眠。
4.有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部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影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损伤大的药物,或者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对于有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睡眠障碍可能与精神疾病相互影响,治疗时需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加重精神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