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常见并发症,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有神经损伤和中枢敏化等发病机制,年龄越大发病及后遗神经痛风险越高,有多样疼痛特点及伴随症状,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包括药物、非药物及特殊人群考虑,了解相关内容对其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和管理很重要
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定义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被再次激活,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炎症、坏死,导致神经痛,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持续存在。
二、发病机制
(一)神经损伤机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神经,导致神经纤维变性、断裂等损伤。神经损伤后,神经膜细胞功能异常,神经冲动传导异常,可能引发异位放电等,从而产生疼痛。例如,研究发现带状疱疹患者在皮疹出现时就存在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即使皮疹愈合,神经损伤仍持续存在,进而导致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二)中枢敏化机制
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发生中枢敏化。中枢神经系统对痛觉的感知和调控发生改变,使得原本非痛性刺激也能引起疼痛感觉,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等现象出现,这也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三、流行病学特点
(一)人群分布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且发生后遗神经痛的风险更高。例如,50岁以上人群中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比例较高。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不同性别之间发病率无显著的绝对差异,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老年人中女性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情况可能有一定特点,但总体差异不突出。
(二)发病情况
带状疱疹患者中约有10%-25%会发生后遗神经痛,且年龄越大,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概率越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比例可高达50%以上。
四、临床表现
(一)疼痛特点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等剧烈疼痛。
疼痛程度较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等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可能因疼痛而无法正常进食、睡眠质量下降,长期疼痛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疼痛分布与先前带状疱疹皮疹分布区域一致,多为单侧发病,呈带状分布。
(二)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感觉异常,如局部皮肤感觉过敏或麻木等。长期严重疼痛的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情况,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五、诊断标准
(一)病史
有带状疱疹病史,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
(二)临床表现
根据疼痛的特点及与带状疱疹皮疹分布区域的关系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三)辅助检查
一般来说,辅助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类似疼痛的疾病。例如,通过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必要时可结合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神经病变、骨骼肌肉病变等引起的疼痛。
六、治疗与管理(仅提及治疗相关概念,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一)药物治疗相关概念
有多种药物可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二)非药物治疗相关概念
包括神经阻滞治疗、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等)、心理治疗等。神经阻滞治疗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缓解疼痛;物理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有助于减轻疼痛;心理治疗对于因长期疼痛导致心理问题的患者非常重要,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间接减轻疼痛带来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的考虑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基础疾病,治疗需综合考量。
儿童:儿童发生带状疱疹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由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安抚,因为疼痛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由带状疱疹引发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和管理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