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血与子宫内膜癌区别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与子宫内膜癌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有区别。功血是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异常子宫出血,无器质性病变,青春期多因轴调节未健全,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上皮性恶性肿瘤,与雌激素等因素相关。功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等,无腹痛等,内膜癌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等伴症状。功血B超示内膜无占位,刮宫病理无癌变改变,激素测定助判类型;内膜癌B超有占位,刮宫可确诊,宫腔镜等可助诊。功血青春期以止血等为主,围绝经期以止血等为主;内膜癌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青春期功血治疗谨慎选药关注心理,内膜癌罕见时治疗慎选;围绝经期及绝经后要重视月经变化,功血选方案要综合,内膜癌要选合适方案关注恢复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无器质性病变。多因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引起,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功血多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健全,围绝经期功血则是因为卵巢功能衰退,激素分泌失衡所致。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其发病与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遗传等因素相关,是雌激素持续作用,缺乏孕激素拮抗,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改变,进而癌变。
二、临床表现差异
功血: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青春期功血可表现为月经初潮后周期不规则,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围绝经期功血则多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一般无腹痛等其他伴随症状,妇科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子宫内膜癌:主要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流血,量一般不多,绝经后女性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还可伴有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有脓血性排液,恶臭;晚期可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等。妇科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子宫增大、变软等。
三、辅助检查区别
功血:
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内膜厚度等,一般内膜厚度多在正常范围内或稍增厚,但无占位性病变。
诊断性刮宫:是常用方法,通过刮宫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目的是止血和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病理结果多显示为增生期子宫内膜或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等无癌变的改变。
激素测定:可测定雌激素、孕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等激素水平,了解内分泌状态,有助于判断功血类型。
子宫内膜癌:
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有占位性病变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
诊断性刮宫: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病理检查可明确癌组织的类型、分化程度等,如可见癌细胞。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情况,直视下取可疑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提高诊断准确率。
磁共振成像(MRI):可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治疗原则不同
功血:
青春期功血: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雌激素、孕激素等,也可通过中医中药调理。
围绝经期功血: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为主,一般首选药物治疗,如使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贫血等情况者可考虑刮宫术等。
子宫内膜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
放疗:适用于有高危因素的术后患者、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等。
化疗: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也可用于术前辅助治疗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功血在青春期女性中较为常见,由于其生殖内分泌轴尚未成熟,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采用对内分泌影响较小的方法调整月经周期,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月经紊乱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子宫内膜癌在青春期女性中极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其生育需求等,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尽量在保障生命健康的同时保留一定的生育功能等。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围绝经期功血和子宫内膜癌在该年龄段均有较高发生率,围绝经期女性要重视月经的变化,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及时就医检查。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必须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治疗功血时要考虑到该年龄段女性可能存在的其他健康问题,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评估;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要根据其全身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其术后恢复及远期生存质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