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窘迫什么意思
胎儿窘迫是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病因包括母体、胎盘脐带、胎儿自身因素,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诊断方法有胎心监测、胎儿生物物理评分、胎盘功能测定,处理因急性和慢性而异,严重可致胎儿不良后果,高龄等特殊人群需密切监测。
胎儿窘迫的病因
母体因素:孕妇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导致血氧含量不足;孕妇贫血、感染等情况,也会影响胎盘的气体交换,进而影响胎儿氧供。例如孕妇重度子痫前期,全身小动脉痉挛,胎盘血流灌注减少,可引起胎儿窘迫。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孕妇发生母体因素导致胎儿窘迫的风险不同,年龄过大或过小的孕妇自身基础健康状况相对更易出现问题,增加胎儿窘迫发生几率。
胎盘、脐带因素:胎盘早剥会使胎盘血运受阻;脐带脱垂、脐带绕颈过紧、脐带真结等会影响脐带血流,导致胎儿血供中断或减少。胎盘功能减退,如胎盘老化等情况,也无法为胎儿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对于有过不良孕产史、本次妊娠存在胎盘脐带异常高危因素的孕妇,发生此类因素导致胎儿窘迫的可能性更高。
胎儿自身因素:胎儿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胎儿畸形等情况,会影响胎儿对氧的利用和代谢,容易引发胎儿窘迫。不同发育阶段的胎儿,自身因素导致窘迫的风险有所差异,如妊娠晚期胎儿各器官发育相对成熟,但如果存在先天发育异常也易出现问题。
胎儿窘迫的临床表现
急性胎儿窘迫:主要表现为胎心率异常,正常胎心率为110-160次/分钟,若胎心率低于110次/分钟或高于160次/分钟,且持续不恢复,提示可能存在胎儿窘迫;还可出现胎动异常,开始胎动频繁,随后减弱及次数减少,甚至消失;羊水胎粪污染也是急性胎儿窘迫的常见表现,根据污染程度分为Ⅰ度(浅绿色)、Ⅱ度(黄绿色、浑浊)、Ⅲ度(棕黄色、稠厚)。分娩期不同产程阶段出现上述表现的风险和处理方式不同,第一产程出现可能需要更紧急评估和干预,第二产程出现则需尽快结束分娩。
慢性胎儿窘迫:孕妇自觉胎动减少,胎动计数小于10次/12小时为异常;胎儿生长受限,表现为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生长指标低于同孕周正常范围;胎心监护可有异常表现,如基线变异减小等。在妊娠晚期不同孕周出现慢性胎儿窘迫,对胎儿后续发育和出生后的健康影响程度不同,孕周越小影响可能越严重。
胎儿窘迫的诊断方法
胎心监测:通过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胎心率及其与胎动、宫缩的关系。例如NST(无应激试验),若20分钟内至少有3次胎动伴胎心率加速>15次/分钟,持续>15秒为反应型,提示胎儿储备能力良好;若胎动时无胎心加速,或加速<15次/分钟,持续<15秒为无反应型,可能存在胎儿窘迫。不同孕周的胎心监测正常范围和判断标准有差异,医生会结合孕周综合分析。
胎儿生物物理评分:通过B超观察胎儿呼吸运动、胎动、胎儿肌张力、羊水量,并结合胎心监护结果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8-10分无急慢性胎儿窘迫,4-7分可疑有急或慢性胎儿窘迫,0-3分有急或慢性胎儿窘迫。对于不同孕周的胎儿,生物物理评分的各项指标正常范围不同,医生会根据孕周准确评估。
胎盘功能测定:如测定孕妇尿雌三醇值、血清胎盘生乳素等,了解胎盘功能状况。尿雌三醇值低于10mg/24h提示胎盘功能低下,血清胎盘生乳素值降低也可能反映胎盘功能不良。不同孕周的胎盘功能测定正常指标范围不同,医生会依据孕周进行判断。
胎儿窘迫的处理
急性胎儿窘迫:应尽快改善胎儿缺氧状态,若宫口未开全,估计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应立即行剖宫产术;若宫口开全,胎先露部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3cm,应尽快助产经阴道分娩。对于不同产程阶段的急性胎儿窘迫,处理方式不同,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处理策略有明显区别,医生会根据产程进展迅速做出决策。
慢性胎儿窘迫:应针对病因治疗,尽量延长孕周,提高胎儿存活率。如改善孕妇缺氧状态,治疗孕妇基础疾病等。对于妊娠晚期出现慢性胎儿窘迫的孕妇,会根据孕周、胎儿情况等综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量保障胎儿在宫内的安全和后续良好预后。
胎儿窘迫对胎儿的影响及特殊人群提示
对胎儿的影响:严重的胎儿窘迫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胎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窒息等,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和后续生长发育,甚至危及新生儿生命。对于有胎儿窘迫高危因素的孕妇所孕育的胎儿,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相对更高。
特殊人群提示:高龄孕妇、有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孕妇、既往有胎儿窘迫史的孕妇等属于特殊人群,这些孕妇在孕期更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加强产检,一旦出现胎儿窘迫相关表现要及时就医,因为这类人群发生胎儿窘迫的风险高于普通孕妇,需更加警惕和重视,以最大程度保障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