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肺动脉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监测支持、卧床休息;溶栓有适应证和禁忌证,用尿激酶等药物;抗凝用华法林等,疗程个体化;介入有碎解抽吸血栓、球囊扩张术;手术对慢性患者考虑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不同特点和风险需综合评估。
一、一般治疗
监测与支持:对于双肺动脉栓塞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稳定,确保充足的氧供,必要时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措施。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通常≥95%)。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生理耐受能力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因为其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对病情变化的代偿能力较差。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因为儿童的呼吸循环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栓子进一步脱落导致栓塞范围扩大。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是很重要的护理措施。在年龄上,儿童患者卧床休息时需要家长协助做好皮肤护理等工作,避免因卧床时间过长而出现皮肤问题;老年患者本身皮肤弹性差等,更要注意压疮的预防。
二、溶栓治疗
溶栓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对于确诊为双肺动脉栓塞且无明显禁忌证的患者,若发病时间在14天内,可考虑溶栓治疗。其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肺动脉血流。例如,对于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无溶栓禁忌时,可根据病情评估后考虑溶栓。
禁忌证:存在活动性出血、近期有颅内出血、近期大型手术或创伤等情况的患者禁忌溶栓。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在评估溶栓禁忌证时要更加谨慎,需综合考虑其出血风险与溶栓获益;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溶栓治疗,因为儿童的凝血系统和身体各器官对溶栓药物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常用溶栓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药物使用规范,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情况计算药物剂量等,但具体的剂量和使用频率等服用指导是不允许提及的,仅需说明药物名称。
三、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选择:在溶栓治疗后或不适合溶栓的双肺动脉栓塞患者,需要进行长期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其维持在2-3之间以达到较好的抗凝效果,同时又能将出血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药物代谢和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华法林时需要更频繁地监测INR,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对来说不需要频繁监测INR,但也有其自身的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需要考虑,对于儿童患者,目前抗凝治疗的选择和剂量等需要非常谨慎,一般不首选常规的抗凝药物治疗,而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评估。
抗凝治疗疗程:一般来说,抗凝治疗的疗程至少为3-6个月,但具体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等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对于有易栓症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凝治疗;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其潜在的出血风险和血栓复发风险来确定抗凝治疗的疗程。
四、介入治疗
肺动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双肺动脉栓塞患者,可考虑肺动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进入肺动脉内,将血栓碎解并抽吸出来,以改善肺动脉的血流情况。这种介入治疗方法对于一些不适合溶栓或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在年龄方面,儿童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需要考虑其血管的直径等解剖特点,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管迂曲等情况,也会增加介入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对于合并有肺动脉狭窄等情况的双肺动脉栓塞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术,以扩张狭窄的肺动脉,改善肺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是否采用该介入治疗方法,同样,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操作的难度和风险等会有所不同。
五、手术治疗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对于慢性双肺动脉栓塞患者,若符合手术适应证,可考虑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该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等复杂操作下进行,将肺动脉内的血栓内膜剥脱,恢复肺动脉的通畅。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会进一步增加,需要谨慎权衡手术的获益与风险;儿童患者一般很少采用这种手术治疗方法,因为其病情特点和身体条件等不太符合该手术的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