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鉴别诊断
可从临床表现与一般检查、影像学、病原学及特殊情况等方面鉴别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不同疾病症状表现差异,血常规、CRP等一般检查初步区分,胸部X线或CT的不同表现及与其他疾病鉴别,痰涂片及培养、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等病原学鉴别方法,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特殊鉴别情况。
一、临床表现与一般检查鉴别
(一)症状表现差异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多起病较急,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部分可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而其他一些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症状特点,例如肺结核多有长期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咳嗽、咳痰可持续较长时间;肺癌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消瘦等,症状相对较隐匿且持续进展。年龄方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可能症状不如成人典型,可表现为拒食、呼吸急促等;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不明显,而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为主要表现。
(二)一般检查初步区分
1.血常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而病毒性肺炎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例如,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白细胞多>10×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可减少。性别差异在血常规表现上无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特点不同,儿童血常规变化相对更迅速,需密切监测。
2.C-反应蛋白(CRP):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CRP多升高,且升高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而其他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CRP也可升高,但一般有其自身疾病的相关表现来鉴别。病史方面,若患者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后出现肺炎相关症状,更倾向社区获得性肺炎;若有免疫抑制病史,则需警惕机会性感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肺炎。
二、影像学鉴别
(一)胸部X线或CT表现
1.社区获得性肺炎:胸部X线或CT表现多样,细菌性肺炎多表现为肺部片状、斑片状浸润影,可累及单肺或双肺,常见于肺下叶;病毒性肺炎多为间质性改变,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网格状阴影等。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在X线胸片上早期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随后出现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年龄对影像学表现有影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学改变可能更不典型,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老年人肺炎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影像学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相关表现相互混淆,需仔细鉴别。
2.与其他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多有特异性,常位于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可表现为多形态病灶,如浸润、增殖、纤维化、钙化等同时存在,可有空洞形成;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为肺部占位性病变,可伴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征象。性别对影像学鉴别影响不大,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吸烟者肺癌风险高,影像学上需重点排查肺癌可能;有结核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肺结核复发或再感染。
三、病原学鉴别
(一)病原体检测方法及意义
1.痰涂片及培养:痰涂片镜检可初步判断是细菌、真菌还是病毒感染,但易受口咽部定植菌污染。痰培养可明确病原菌,例如通过痰培养分离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支持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年龄方面,儿童留取痰标本较困难,可采用胃液培养等方法;老年人留取合格痰标本难度大,需提高标本质量以提高病原学诊断准确性。
2.血清学检查: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的血清学抗体检测,若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例如,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用于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史中若患者有接触支原体感染患者的情况,血清学检查更具参考价值;免疫抑制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核酸检测:如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可快速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病毒类型,对于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的检测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感染某些病毒,核酸检测在这些人群中可早期明确病原,指导治疗。
四、特殊情况鉴别
(一)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时,病原体可能不典型,可由真菌、卡氏肺孢子菌等感染引起。此时影像学表现可能不典型,病原学检测难度大,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艾滋病感染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病原学检测,如真菌培养、卡氏肺孢子菌检测等。
(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需与支气管异物、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等鉴别。支气管异物患儿多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后出现肺部感染表现,胸部CT等检查可发现异物征象;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可伴有发绀、心脏杂音等表现,心脏超声等检查可明确心脏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