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28周胎儿左肾积水怎么回事
怀孕28周胎儿左肾积水发生率约1%-2%,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与胎儿膀胱充盈、输尿管蠕动节律性有关,病理性包括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等;产前通过超声等检查评估监测,出生后根据情况评估处理,生理性预后好,病理性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孕妇发现后要遵医嘱定期产检随访,配合医护保障胎儿新生儿健康。
一、定义与发生率
怀孕28周胎儿左肾积水是指在妊娠28周时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胎儿左侧肾脏出现集合系统分离的现象。胎儿肾积水的发生率约为1%-2%,多数为生理性的,也可能与病理性因素相关。
二、生理性因素
1.胎儿膀胱充盈:胎儿在宫内会有排尿行为,当胎儿膀胱充盈时,可能会导致肾盂轻度扩张,出现左肾积水的表现,这种情况往往是暂时的,随着胎儿排尿后复查可能会消失。一般膀胱排空后,肾积水程度会减轻或消失,这与胎儿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关,是胎儿自身泌尿系统正常代谢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状态。
2.输尿管蠕动节律性影响:胎儿输尿管的蠕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在某些时段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蠕动不协调,导致尿液暂时积聚在肾盂内,表现为左肾积水。这是由于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输尿管的神经肌肉调节功能还在不断成熟过程中,属于生理性的发育阶段性表现。
三、病理性因素
1.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PUJO):这是胎儿肾积水最常见的病理性原因。由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狭窄、瓣膜、息肉等原因,导致尿液从肾盂流向输尿管的过程受阻,引起肾盂扩张,出现左肾积水。这种梗阻可能是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所致,随着胎儿发育,梗阻情况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后续情况。例如,一些研究发现PUJO引起的肾积水可能会随着孕周增加而逐渐加重,对胎儿肾脏的形态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2.膀胱输尿管反流(VUR):胎儿时期膀胱输尿管反流也可能导致左肾积水。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引起肾盂扩张。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生与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解剖结构发育异常有关,反流可能会导致尿液逆流感染等问题,影响胎儿肾脏健康。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可能会增加胎儿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发育。
3.其他泌尿系统畸形:如先天性输尿管囊肿、多囊肾等其他泌尿系统畸形也可能导致胎儿左肾积水。先天性输尿管囊肿会阻塞输尿管,影响尿液排出;多囊肾则是肾脏实质内出现多个囊肿,占据正常肾组织空间,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肾积水。这些畸形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结果,需要通过详细的超声检查等手段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产前评估与监测
1.超声检查:超声是产前评估胎儿肾积水的主要手段。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肾积水的程度,一般将肾积水分为轻度(肾盂分离径线4-7mm)、中度(7-10mm)、重度(>10mm)。同时要观察肾脏的形态、集合系统分离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畸形等。在怀孕28周发现左肾积水后,需要定期进行超声随访,一般每隔2-4周复查一次,观察肾积水的变化情况。例如,定期超声监测可以动态了解肾积水是持续加重还是有所缓解或保持稳定。
2.其他检查:如果超声提示肾积水情况较为复杂或可疑有其他严重病变,可能会进一步进行胎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胎儿泌尿系统的结构,有助于明确肾积水的原因以及评估肾脏的实质情况等。例如,MRI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解剖结构是否存在异常等情况,为后续的临床处理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五、出生后的处理及预后
1.出生后评估:胎儿出生后需要尽快进行泌尿系统的检查,包括超声、肾功能检查等。对于出生后的患儿,要根据肾积水的程度、病因等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是轻度的生理性肾积水,可能出生后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自行缓解。而对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肾积水,如PUJO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等干预措施。例如,对于出生后确诊为PUJO引起的较严重肾积水的患儿,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矫治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梗阻。
2.预后情况:生理性肾积水的预后通常较好,多数患儿出生后肾积水会逐渐消失,肾脏功能不受影响。而对于病理性肾积水,预后则取决于病因、肾积水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如果能够早期明确病因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部分患儿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肾脏功能得到良好的保护;但如果肾积水严重且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受损,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等。例如,一些研究跟踪随访发现,经过及时手术治疗的PUJO患儿,多数肾脏功能可以维持在较好的水平,而延误治疗的患儿可能会出现肾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温馨提示:孕妇在发现胎儿左肾积水后不要过于惊慌,要听从医生的安排,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和随访。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生活方式,保证营养均衡,为胎儿的健康发育提供良好的内环境。在后续的产检和出生后的评估治疗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保障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