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脑梗死偏瘫康复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及可选的传统康复疗法。运动疗法中良肢位摆放可防痉挛等,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挛缩,肌力训练分阶段进行;物理因子治疗里低频电刺激助增肌力等,功能性电刺激模拟正常运动模式;作业疗法含日常生活活动及手功能训练以提高自理等能力;传统康复疗法中针灸调节气血等,推拿促血液循环等,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运动疗法
1.良肢位摆放:
意义:可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抑制异常反射活动。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急性期卧床时应注意良肢位的摆放,根据患者不同的体位,如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都有相应的摆放要求。例如仰卧位时,头部放在枕头上,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部用枕头垫起,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wrist(手腕)背伸;下肢伸展,膝下可垫一小枕头,使膝关节微屈,足底不放任何东西以防增加伸肌模式。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需要精准摆放良肢位以减少并发症;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血管病变风险增加的患者,正确的良肢位摆放有助于早期康复。
2.关节活动度训练:
内容: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的被动活动。每天应多次进行,每个关节活动应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2-2/3。例如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方向的活动;膝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等。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僵硬,维持关节的正常功能。
年龄差异影响: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成人患者中,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力度,但也需在安全范围内。对于有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血管病变的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可能因肌肉力量等因素需要更谨慎操作。
3.肌力训练:
阶段:根据患者不同的恢复阶段进行不同强度的肌力训练。在患者肌力较弱时,可采用助力运动,即治疗师或患者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运动;当患者肌力有所恢复时,可进行抗阻运动,如利用沙袋等进行肢体的抗阻训练。例如对于偏瘫上肢,可让患者进行伸手抓握物体等动作,逐步增加阻力来提高肌力。
生活方式影响:有吸烟史的患者,由于吸烟会影响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可能会影响肌力恢复的效果,在肌力训练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血管状况和肢体的血供情况;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肌力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和强度,避免对关节造成过大压力。
二、物理因子治疗
1.低频电刺激:
作用:可以促进肌肉收缩,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有助于增强肌力和缓解肌肉萎缩。通过将电极放置在偏瘫肌肉的部位,给予适当频率和强度的低频电刺激。例如对于偏瘫下肢的肌肉,可选择相应的肌群放置电极进行刺激。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低频电刺激作为主要康复手段;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在进行低频电刺激时要密切监测皮肤反应,防止烫伤等情况;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装置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低频电刺激,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适用。
2.功能性电刺激(FES):
原理及应用:利用电流刺激来诱发肌肉收缩,模拟正常的运动模式。例如对于足下垂的患者,可通过FES刺激小腿的伸肌,帮助患者背屈踝关节,改善步行功能。
年龄与病史影响:儿童患者使用FES要严格控制电流强度和刺激时间,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于有神经系统既往病史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使用FES前需要进行详细评估,确保刺激不会引发不良的神经反应。
三、作业疗法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内容: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例如训练患者用患手穿衣,先将衣服铺好,患手抓住衣服的相应部位,逐步完成穿袖子等动作;训练进食时,指导患者用患手拿餐具,慢慢将食物送入口中。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
生活方式关联: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肥胖等问题的患者,在进食训练中需要结合饮食控制等方式,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有长期卧床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中要逐步增加活动量,改善身体机能。
2.手功能训练:
方法:包括手指的精细动作训练,如拾豆子、握笔、使用钥匙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恢复患者手部的精细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使用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让患者进行抓握练习,从大物体开始,逐渐过渡到小物体,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量。
年龄差异应对:儿童患者进行手功能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兴趣和能力的训练工具和方法,如色彩鲜艳、形状可爱的玩具来引导其进行手指活动;老年患者手功能训练要注重安全性,避免因手部力量不足等导致训练工具使用不当而受伤。
四、传统康复疗法(可选补充)
1.针灸:
作用机制: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例如针刺上肢的肩髃、曲池等穴位,下肢的环跳、阳陵泉等穴位,对脑梗死偏瘫有一定的康复作用,但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针灸康复治疗;老年患者皮肤较为脆弱,针灸时要注意进针深度和手法,防止发生意外;对于有出血倾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针灸前需经过严格评估,避免因针灸导致病情加重。
2.推拿:
操作及效果: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例如对偏瘫肢体进行轻柔的推拿,从近端到远端,改善肌肉的紧张状态和血液循环。但推拿也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避免用力不当造成损伤。
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不适合推拿康复;老年患者由于骨质可能有疏松等情况,推拿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防止造成骨折等问题;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的患者禁止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