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在解剖部位、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上呼吸道感染解剖部位为鼻、咽、喉,儿童更易患且与生活方式有关,病原体主要有病毒和部分细菌,临床表现全身症状相对轻,诊断靠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治疗以对症为主;下呼吸道感染解剖部位为气管、支气管、肺,老年人和儿童易患且与病史有关,病原体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临床表现有高热、呼吸困难等,诊断需胸部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抗感染药物并对症支持。
一、定义与解剖部位差异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性炎症,解剖部位主要涵盖鼻腔、咽部等上呼吸道结构;下呼吸道感染则是气管、支气管、肺等下呼吸道部位发生的感染,解剖部位涉及气管、支气管及肺部。
(一)上呼吸道感染
1.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成人更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龄段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有一定差异,如婴幼儿时期病毒感染较为常见,而年长儿可能细菌感染比例相对增加。例如,在婴幼儿群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2.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会增加上呼吸道感染风险,对于儿童来说,户外活动少、挑食等可能使其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对于成年人,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削弱机体免疫力,增加上呼吸道感染几率。
(二)下呼吸道感染
1.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由于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免疫功能下降等原因,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且病情往往相对较重,易出现并发症;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时,病情变化较快,因为其呼吸道解剖结构相对狭窄,气道阻力大,肺部弹性组织发育不完善等。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较为常见,而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可能由肺炎克雷伯菌等常见病原体引起。
2.病史因素影响: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下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且感染后病情不易控制,易反复发作并加重基础疾病;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自净和防御能力,增加下呼吸道感染风险。
二、病原体差异
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有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部分细菌(如A组溶血性链球菌等);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支原体(如肺炎支原体)等。
(一)上呼吸道感染
1.病毒感染:鼻病毒感染多引起普通感冒样症状,具有较高的人群易感性,不同季节均可发生,儿童和免疫力较低人群更易被感染;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在冬春季节高发,可导致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较严重症状。
2.细菌感染: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上呼吸道时,可引起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表现为咽痛、扁桃体红肿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风湿热等并发症,儿童相对更易受该细菌侵袭。
(二)下呼吸道感染
1.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在老年人、儿童等人群中均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肺炎,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见于有基础疾病、长期住院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情相对较重,治疗难度较大。
2.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儿童及青少年的支原体肺炎,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导致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
三、临床表现差异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无明显的呼吸困难;下呼吸道感染除了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外,常伴有发热,且发热程度可能较高,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气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功能。
(一)上呼吸道感染
1.儿童表现: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时,全身症状相对突出,可能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拒食等表现,局部症状如鼻塞可能导致吃奶时呼吸困难;学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对成人更接近典型表现,如流涕、咽痛等,但全身症状一般较成年人轻。
2.成人表现:成人上呼吸道感染多以局部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等,全身症状如发热一般持续时间较短,程度相对较轻,恢复较快。
(二)下呼吸道感染
1.老年人表现: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甚至体温正常,而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等非典型症状为主,容易被忽视,且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儿童表现: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时,呼吸困难表现较为明显,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等危急重症。
四、诊断方法差异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等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下呼吸道感染除了临床表现外,还需结合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胸部CT等),胸部影像学可发现肺部的炎症浸润影等异常,同时可能需要进行痰培养、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体。
(一)上呼吸道感染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是常用方法,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但单纯通过血常规不能完全确诊病原体,还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儿童诊断特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时,除了常规检查外,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更需要仔细观察临床表现,如是否有拒食、哭闹不安等情况,结合病史等综合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
(二)下呼吸道感染
1.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初步了解肺部情况,发现肺部炎症病灶,但对于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下呼吸道感染可能显示不清晰;胸部CT检查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对于诊断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更有价值,尤其在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优势。
2.病原学检查:痰培养是获取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痰液进行培养可以明确具体的致病菌,从而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血培养对于怀疑有败血症等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患者有重要意义,若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差异
上呼吸道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如缓解鼻塞、退热、止咳等,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可选用敏感抗生素;下呼吸道感染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等。
(一)上呼吸道感染
1.对症治疗:对于鼻塞症状,可使用鼻减充血剂缓解,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发热时可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儿童常用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按照儿童体重等正确用药,避免超量等情况。
2.抗生素使用:只有明确有细菌感染证据时才使用抗生素,如急性扁桃体炎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时,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但要注意青霉素过敏等情况的排查。
(二)下呼吸道感染
1.抗感染治疗: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相应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若是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2.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时,更要注重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湿润,鼓励患儿咳嗽排痰,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等治疗来帮助缓解呼吸道症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快,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3.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治疗: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