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
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黏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内膜样癌最为常见,约占80%-90%,与雌激素长期刺激等相关;浆液性癌约占10%,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可能与基因突变等有关;黏液性癌少见,约占5%,恶性程度介于内膜样癌和浆液性癌之间,病因不明;透明细胞癌约占5%,恶性程度较高,易浸润转移,可能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有关
一、内膜样癌
1.病理特征:最为常见,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90%。镜下可见腺体结构,癌细胞呈柱状,排列成腺管样、乳头状或实性片状,细胞核具有一定异型性,核分裂象多少不等。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内膜样癌。高分化者腺体结构较为规则,异型性较小;低分化者腺体结构破坏严重,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2.发病相关因素: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密切相关,常见于无排卵性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而无孕激素拮抗、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这些因素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作用,易发生癌变。
二、浆液性癌
1.病理特征: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0%左右。癌细胞呈立方或柱状,排列成复杂的乳头状、腺管状结构,细胞核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常伴有砂粒体形成。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2.发病相关因素:可能与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在老年女性中相对多见,常与其他高危因素协同作用增加发病风险。
三、黏液性癌
1.病理特征:较为少见,约占子宫内膜癌的5%左右。癌细胞分泌黏液,形成黏液湖,腺体结构中含有大量黏液成分,细胞具有一定异型性。根据分化程度也可分为不同级别,其恶性程度一般介于内膜样癌和浆液性癌之间。
2.发病相关因素:病因相对不太明确,可能与子宫内膜的黏液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具体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联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透明细胞癌
1.病理特征:约占子宫内膜癌的5%左右。癌细胞呈立方或柱状,胞质透明,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可形成实性片状、腺管状或乳头状结构。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肌层浸润和远处转移。
2.发病相关因素: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他莫昔芬等)可能有一定关系,在特定人群中需引起关注,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具体关联尚待更多研究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