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什么可以促进胃癌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影响胃酸分泌及胃内微环境、诱导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等机制促进胃癌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胃部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癌发生风险各异,需重视相关人群的检测、干预及监测等以降低胃癌发生几率。
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例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物质长期刺激胃黏膜,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不断增殖,且在增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不稳定,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长期的慢性炎症还会使胃黏膜处于持续的损伤-修复状态,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提供土壤。
影响胃酸分泌及胃内微环境: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胃酸分泌,进而改变胃内微环境。正常情况下胃酸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抑制细菌过度生长的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后,一些适合在碱性环境下生长的细菌可能过度繁殖,进一步破坏胃黏膜屏障,同时改变的胃内微环境有利于亚硝酸胺等致癌物质的合成,亚硝酸胺是明确的化学致癌物质,可诱发胃黏膜细胞癌变。
诱导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幽门螺杆菌相关产物能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同时抑制细胞凋亡。细胞的过度增殖而凋亡减少会使细胞数量失衡,异常的细胞不断积累,增加了发生癌变的概率。例如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某些蛋白可作用于细胞内的凋亡相关信号通路,抑制凋亡相关蛋白的正常功能,使得细胞凋亡受阻,异常细胞持续存在并可能进一步恶化发展为胃癌。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相对成人更易引发慢性炎症且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重视早期检测和干预;女性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由于生理周期等因素可能对炎症反应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机制与男性类似;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易促进胃癌发生,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并干扰胃内微环境;有胃部基础病史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加重原发病变,使得胃癌发生风险大幅升高,这类人群需密切监测胃部情况,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以降低胃癌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