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儿童弱视的原因-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因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存在高度屈光不正致双眼物像清晰度不同,大脑抑制屈光不正严重眼信号致其发育受抑,0-12岁尤其是3岁前易发病,不良用眼习惯等会加重风险,有高度屈光不正家族史需关注;形觉剥夺性弱视由眼光学通路被剥夺清晰视觉刺激致视觉发育受影响,常见于先天性白内障等,新生儿及婴幼儿期受影响更严重,孕期母亲健康等可能影响胎儿眼部发育,有眼部先天异常家族史需加强出生后眼部检查。
一、屈光不正性弱视
1.成因机制:主要是由于儿童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存在高度屈光不正,如高度远视、高度近视或散光等。当双眼存在显著的屈光不正时,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清晰度不同,大脑会选择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严重眼的视觉信号,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该眼的视觉发育受到抑制,从而引发弱视。例如,有研究表明,高度远视(球镜度数>+3.00D)的儿童发生屈光不正性弱视的风险明显高于屈光状态正常的儿童。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在儿童视觉发育阶段,即0~12岁左右,尤其3岁前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此阶段若存在高度屈光不正更易引发屈光不正性弱视。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阅读姿势不正确等不良用眼习惯可能会加重屈光不正的程度,进而增加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高度屈光不正家族史的儿童,更应密切关注其视觉发育情况。
二、形觉剥夺性弱视
1.成因机制: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眼的光学通路被剥夺了清晰的视觉刺激,从而影响视觉发育引发的弱视。常见的原因包括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遮盖瞳孔、角膜混浊等。例如,先天性白内障会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无法接收到正常清晰的物像刺激,导致视觉发育受限,进而引发形觉剥夺性弱视。研究发现,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如果在出生后3个月内未进行手术治疗,发生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概率极高。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在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由于视觉系统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此时期发生形觉剥夺因素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更为严重。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方面,孕期母亲的健康状况、是否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会影响胎儿眼部发育,增加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眼部先天异常家族史的新生儿,需加强出生后的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形觉剥夺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