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腹痛表现为突然剧烈阵发性哭闹且有间歇性规律性,机制是肠管梗阻致肠壁平滑肌收缩;呕吐早期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含胆汁等,机制是肠道梗阻使内容物下行受阻;血便发病6-12小时后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机制是套叠肠壁血管受压致肠黏膜渗血与黏液混合;腹部可触及右上腹季肋下腊肠样、表面光滑等稍可活动且有压痛的包块,机制是套叠肠管层层套入形成肿块
一、腹痛
1.表现:小儿肠套叠时,患儿会突然出现剧烈的阵发性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随后有短暂的安静期,之后又反复发作。这是因为套叠的肠管发生痉挛,引起疼痛。这种腹痛具有间歇性、规律性的特点,与小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疼痛,但通过哭闹等行为表现出来,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表现为阵发性的烦躁不安、屈腿等。从年龄因素考虑,婴儿由于不会说话,主要通过身体动作来传达不适,而幼儿可能会用语言表达腹痛的感觉,但表述可能不太清晰准确。
2.机制:肠套叠时,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导致肠管梗阻,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引发疼痛。
二、呕吐
1.表现:早期呕吐多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变为含有胆汁的液体,晚期呕吐物可呈粪便样。一般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症状。对于婴儿来说,呕吐可能是较为明显的首发症状之一,幼儿则可能在腹痛之后很快出现呕吐。从生活方式角度,若小儿在进食后不久发生肠套叠,更容易较早出现呕吐表现。
2.机制:由于肠套叠造成肠道梗阻,胃肠道内容物下行受阻,从而引起呕吐。
三、血便
1.表现: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小儿肠套叠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开始时可混有少量黏液,随后逐渐变成典型的果酱样便。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儿,血便出现的时间和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儿可能血便表现相对不太典型,但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呈现果酱样便的特征。
2.机制:套叠的肠壁血管被压迫,导致局部血运障碍,肠黏膜渗血,与肠黏液混合后形成果酱样便。
四、腹部包块
1.表现: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压痛的包块。这是因为套叠的肠管形成了肿块。对于体型较胖的小儿,可能触及包块相对困难一些,而体型消瘦的小儿相对容易触及。从病史角度,如果小儿有过肠套叠的既往史,再次发生肠套叠时腹部包块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典型的腊肠样包块特征仍较为明显。
2.机制:套叠的肠管层层套入,形成类似腊肠样的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