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因外耳道皮肤损伤后细菌等侵入感染,损伤因素有挖耳过度、游泳进水等,症状为疼痛、分泌物增多等;慢性多由急性未愈迁延或局部、全身因素诱发,症状为瘙痒、皮肤增厚等。
急性外耳道炎
病因:多因外耳道皮肤受到损伤后,细菌等病原体侵入感染引起。常见的损伤因素包括挖耳过度导致皮肤破损、游泳时外耳道进水等。例如,频繁用尖锐器具挖耳,会破坏外耳道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细菌容易侵入引发炎症;在不清洁的水中游泳,水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容易进入外耳道并繁殖,从而诱发急性外耳道炎。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急性外耳道炎的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好奇心强,挖耳等损伤外耳道皮肤的行为相对较多,且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儿童患急性外耳道炎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而成年人如果有不良挖耳习惯或经常处于易导致外耳道进水的环境中,也容易患上急性外耳道炎。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有别,比如经常从事水上运动的人群,由于外耳道进水的机会增多,患急性外耳道炎的风险会增加;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外耳道炎的发生风险也会升高,且病情可能更易反复或加重。
症状:主要表现为外耳道疼痛,疼痛可较为剧烈,尤其在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明显;同时可伴有外耳道分泌物增多,初期分泌物可能为稀薄的浆液性,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脓性分泌物;还可能出现耳部瘙痒、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病因:多由急性外耳道炎未彻底治愈迁延而来,另外,局部因素如外耳道潮湿(例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频繁游泳等)、耵聍(耳垢)堆积、不良挖耳习惯等也可诱发慢性外耳道炎;全身性因素如糖尿病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容易引发慢性外耳道炎。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皮肤相对干燥且局部血液循环等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外耳道皮肤的自我修复和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加上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所以更容易受到慢性外耳道炎的困扰;儿童如果有长期不恰当的挖耳等行为,也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外耳道炎。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如渔民、经常在水中作业的人员等,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风险较高;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局部组织的代谢等,从而增加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生几率。
症状:主要症状为外耳道瘙痒、不适,患者可能会不自觉地搔抓外耳道;外耳道皮肤可有增厚、皲裂等表现,分泌物一般较少,但可能较为黏稠;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听力轻度下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