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涉及实验室、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中血清甲胎蛋白是重要指标,血液生化检查可辅助评估;影像学检查里超声是筛查常用方法,CT对诊断分期重要,MRI对小病灶等显示有优势;病理学检查中肝穿刺活检是确诊金标准但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成人血清AFP含量极低,若AFP≥400μg/L,持续1个月以上,或AFP在200~400μg/L之间,持续2个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应高度怀疑肝癌。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AFP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肝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可达70%左右。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如乙肝、丙肝)的人群,定期监测AFP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
2.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血常规等。肝癌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等,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等蛋白代谢异常情况。血常规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等表现。对于有长期饮酒史或肝病病史的人群,血液生化检查能辅助评估肝脏功能状态及全身一般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在肝癌早期,超声可发现直径1cm左右的病变。对于有乙肝、丙肝等肝病基础的人群,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癌的病灶,对于肝癌的诊断、分期等具有重要价值。增强CT扫描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例如,肝癌在增强CT上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肝癌但超声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CT检查是重要的补充手段。
3.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当,且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如对子灶、血管侵犯等的显示更为清晰。尤其是对于诊断肝内小病灶、判断病变与血管的关系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肾功能不全、对含碘造影剂过敏等不适合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MRI是较好的替代检查方法。
三、病理学检查
1.肝穿刺活检: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肝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原发性肝癌的金标准。但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出血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经过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高度怀疑肝癌,但又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考虑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对于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有严重出血倾向等患者,禁忌行肝穿刺活检。